笔趣阁

完美小说网>皇权天下 > 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第3页)

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第3页)

,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与皇帝有频繁接触的机会,其主官称中书令(武帝时期,司马迁受腐刑以后,因掌天官、学识过人等原因,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中书令,朝位在丞相之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

武帝之前只有“中谒者”

一官职,并没有“中书谒者”

,而后又将“中书谒者”

更名为“中书谒者令”

,标志着宦官干政进一步合法化。不仅是“中书谒者令”

的增设,宦官原本的机构体系也随着需求进一步扩大,如“永巷”

为“掖庭”

,设立八丞,宦官增置七丞。这些令丞官位的增设,宦人由奴仆的地位上升至宫内主管官员。此后,宦官在宫内逐渐行尚书之职,权力进一步扩大,进而参与朝政谋议,出纳诏命,退而为皇帝亲随,侍从游乐。

经过这一时期宦官插手政事的合法化,宦官势力登上政治舞台,便是早晚之事了。

◇顾此失彼——宦官专权的形成与发展

宦官在消寂一段时间后,随着武帝中书谒者令官职的设立和后宫官职的扩大增设,宦官干政逐渐合法化。

在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期间,宦官逐步掌握了一些政治权力,但是此时并不能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法做到呼风唤雨、权倾朝野。

武、昭、宣三帝非昏庸之人,对于皇权的把控力度依旧非常强势。在中书谒者令发展起来的同时,充当尚书的士人势力也在逐步发展,和宦官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士人充当的尚书刚开始的岗位职责仅为通章奏和审阅章奏,到了后期逐步发展到领尚书制度,不仅代皇帝处理政事,还能直接处理大臣的章奏,为皇帝代言。

尚书权力的扩大和领尚书制度的出现,不仅对丞相权力加以限制,也遏制了宦官势力的发展。

西汉末年,帝王大都骄奢淫逸,少有作为,因为出生以后深居后宫,不知人间冷暖,逐渐依赖于外戚和宦官,使得宦官势力逐渐壮大。

汉宣帝时期,为加强皇权,抑制外戚,任用宦官曲掌机要,弘恭被任为中书令,石显被任为仆射。宣帝死后,元帝继位,石显又被擢升为中书令。

汉元帝由于患病,从不理政事。石显虽然长期掌典机密,但无论在宫内还是在宫外,都没有朋党,因此深得元帝的信任,事无大小,全都委托石显掌管。由于石显权势颇大,朝中百官无不惧怕,纷纷投到其门下。

石显这个人也善于揣摸皇帝的心事,为人十分阴险,借受宠机会,时常中伤诬陷政敌,动辄置人于死地。比如说前将军萧望之、光禄大夫周堪、宗正刘更等人,皆领给事中而供职于宫中,萧望之还兼领尚书事,经常与石显商议政事,深知其为人人品有问题。因此鉴于石显的为人之劣,萧望之向元帝进言说:“尚书本是国家枢机之所在,应当选用正直朝臣充任其职。应罢去中书宦者,不得进用。”

(之前汉武帝晚年游宴后宫,少与外臣接触,故多用宦官充任其职,并非古制如此。汉代的尚书掌管机密,凡宦官充任此官者,即称中书。)

此言当然不会被元帝采纳,但这一进谏却得罪了石显、弘恭当权的宦官群体,石显、弘恭便设法陷害萧望之等人。

有次萧望之因为弹劾外戚车骑将军史高和侍中许章,被石显逮住机会,找来与萧望之有嫌隙的两个人向元帝上书,诬告萧望之搞阴谋,离间皇帝与外戚的关系。趁萧望之休假之际,让人向元帝上奏章。

元帝见了很生气,便将此事交给石显的同伙太监弘恭处理,面对弘恭的询问,萧望之也是个直肠子,十分老实地回答:“外戚当权,多有不法之处,扰乱朝廷。我之所以弹劾,是想整顿朝纲,决非阴谋,也不是离间。”

可是萧望之既然承认了想整治外戚的事实,至于怎么理解,那就是石、弘的事了。因此,他们在向元帝报告时说:“萧望之结党营私,多次进攻朝中大臣,目的是独揽大权,请皇帝‘谒者召致廷尉’。(其实没等元帝允许,就已经私自逮捕萧望之入狱。)”

元帝也是即位不久,“中二”

青年一个,见这几个字也没怎么弄明白,直接批了个同意!

然而过了好久,元帝因见不到萧望之,就在朝上问起萧望之人呢?这才知萧望之已入狱。元帝也要面子的,无法责备,只是催着人去放萧望之出狱并复职。石显对元帝说:“您才即位就关了自己的老师,大家总认为是有充分理由的,要是无缘无故放了,等于承认皇帝错了,会影响您的威望。”

元帝听了觉得有理,就下诏释放萧望之,但革职为民。可是过了几个月,元帝觉得有点过意不去,又下了诏令封萧望之为关内侯并准备让他当丞相。想不到此时萧望之在朝内当散骑中郎的儿子萧汲认为皇上既然又重用父亲,就要为父亲打抱不平,于是就上书为父亲入狱之事鸣冤。此时鸣冤这不是摆明偏要打元帝的脸?元帝恼羞成怒。石显本来就擅长揣测圣意,就趁机对元帝说:“萧望之当将军时,就排挤皇上亲近的大臣,仗着是皇上的老师,想独揽大权,那时就该治他的罪。现在皇上封侯赐官,他不仅不感恩,反而心怀不满,纵子上书,实在太不应该了。不送他到监狱清醒一下,将来朝廷怎么能用他呢?”

元帝觉得萧望之年岁大了,怕他不堪受辱自杀。

石显却道:“上次入狱他都没有自杀,这回只是犯了言语之罪,他更不会自杀了。”

于是元帝又经不住蛊惑,下令批准逮捕萧望之。得到皇帝的同意,石显立即派人包围了萧家,萧望之气得胡子都立起来了,说:“我做过将军,现已快七十岁了。以我的资历和年龄还要受辱入狱,再活在世上也太卑下了。”

意思就是老子还是要面子的人,皇帝你一言不合就让一个宦官来逮捕我入狱,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这样,还能不能让人好好生活了?反正老子也一把年纪了,就死给你看!于是就服毒自杀了。

因萧望之是天下名儒,石显害死萧望之后,担心天下的读书人诽谤自己,便把当时的儒学名家谏大夫贡禹推荐给元帝,使贡禹位至九卿,后任御史大夫。而且石显对贡禹十分尊重,礼数周到。于是舆论又倒向了石显,认为石显如此尊崇贡禹,又如何会害萧望之呢?

石显就是这样一次次地欺骗舆论和皇帝。

萧望之的死,似乎给朝中大臣下了一道紧箍咒。从此以后,朝中公卿皆更加畏惧石显,都不敢冒犯他。石显自知是宦官出身,还是有点自卑。在此之前,他不怎么与其他朋党结交,现在他已经得势,知道站在权力之巅,需要维护的是一个权力共同体,光杆司令迟早被乱箭射死。所以他一改往日不与人结党营私的做法,开始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鹿充宗等结为死党。但凡是依附于他们的人,皆可获得高位;而凡稍有轻慢之处者,皆遭受诬陷打击。

石显还算有自知之明,自知积怨甚多,恐皇帝一旦重用别人将会排挤自己,遂略施小计,以获取皇帝更大的信任。他以宫中安全为由,奏请元帝凡夜深宫门关闭后,必须有诏才能开门。

有一次,石显故意在深夜入宫,自称有诏开门而入。果然有人上书元帝,反映石显矫诏开门而入。元帝笑着拿出奏章给石显看,石显装出十分伤感的样子,矫情地对元帝说:“唉!陛下过分信任小臣,使得一些人嫉妒小臣,像这样以一些小事中伤臣的情况,并非仅此一例。陛下是明主,自然能够辨别是非,但臣身微贱,恐难当天下之怨,那么请陛下解除臣的职务,让臣到后宫承担洒扫之役,也许能使臣得以全活。”

元帝听后,感动流涕,向石显再三抚慰,并厚加封赐,从而对石显更加宠信了。

元帝死后,成帝即位。成帝与元帝不同,更重视外戚群体,表面上迁石显为长信中太仆,食禄中二千石。石显看似升了官,其实是被罢去了权柄。成帝登基数月后,丞相、御史就上奏了石显种种不法之事,石显与家属一同被放归故乡,行至中途,忧愤不食,发病而死。石显的同党皆被免官,依附他而升官的人统统被罢废或降职。

但以石显为代表的宦官群体已经崛起,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蔓延开来。

不过整个西汉王朝宦官的发展属于在夹缝中生长,并未掀起波澜,真正结束整个西汉王朝的是以王莽为代表的外戚群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了刘秀推翻王莽新朝而建立的东汉,在东汉开始的几个皇帝,光武、明帝、章帝对于皇权的掌握非常强势,同时鉴于前朝灭亡原因,始终对外戚和宦官抱着谨慎的态度,致使这两股势力未能在国家发展中兴风作浪。

和帝统治时代,成了东汉国运兴衰的转折点。和帝在位期间,宦官势力开始抬头,和外戚势力互相角逐政权,终于在桓灵时代取得了胜利。东汉的宦官发展形势较为复杂,除了这个群体和外部斗争之外,群体内部因为逐渐发展壮大也走向了分化。

◇顾此失彼——东汉宦官势力抬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