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完美小说网>皇权天下 > 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第2页)

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第2页)

典故,其实质在于在朝堂上验证整个秦朝的大权现在姓赵不姓秦。

朝堂之内还在不断上演闹剧。然而,此刻的咸阳城外,已到处卷起了亡秦风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义军以更加迅猛的势头继续战斗。荒淫的胡亥也怕江山败亡在自己手中,无脸面对列祖列宗,他也不能再坐视不管了,寝食难安,日日斋戒于望夷宫,惶惶不可终日。

于是,他派使者质问赵高:“丞相不是总说关东盗贼不能成气候吗,今天怎么到了这种地步?”

本来从不过问朝政的胡亥突然这么一问,赵高听了大惊失色,知道二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与不满,心想若不尽早下手,只怕夜长梦多。

都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上了,赵高没有立刻安排人前去剿灭盗贼,反而首先是秘密与弟弟赵成和女婿阎乐商议对策,制定了弑君政变的计划。

这个计划由咸阳令阎乐率领手下士兵装扮成山东农民军,攻打望夷宫(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泾河南岸),以郎中令赵成为内应,赵高则负责指挥全局。一切安排妥当后,赵成便在宫内散布谣言,假装说有盗贼,命令阎乐发兵追击,致使宫内防守空虚。

当阎乐冲到胡亥面前,胡亥一边后退一边颤声道:“朕乃真龙天子,你敢弑君!”

阎乐气势汹汹地说:“你这个无道暴君,搜刮民膏,残害无辜,天下人人得而诛之。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胡亥还欲做垂死挣扎,胆战心惊地问:“我可以见一见丞相吗?”

阎乐一口拒绝:“不行!”

胡亥仍不死心,哭丧着脸哀求:“那么,可以给我一个郡王当吗?万户侯也行。”

阎乐摇摇头。胡亥绝望地叫道:“只要保全性命,我情愿做一名百姓,这总行了吧!”

阎乐不耐烦地说:“我奉丞相之命,为天下铲除暴君,你说得再多也没用,快快自裁吧!”

到了此时,胡亥才了解到这场宫廷政变的幕后指使人竟然是他曾经无比尊重和信赖的赵高。多年来养在身边的居然是一只老虎!他痛心疾首,悔怨交加,却已无可奈何,只得最后再眷恋地环顾一下巍峨的宫殿,回想一下昔日奢靡安逸的生活,咬咬牙,拔出长剑,结束了他可怜又可恨的一生。

阎乐向赵高报告了胡亥已死的消息。赵高将玉玺传给了子婴。由于秦的力量已大为削弱,子婴只得取消帝号,复称秦王。

子婴早已耳闻目睹了赵高的种种罪行,现在被赵高推上王位,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子婴不愿再重蹈胡亥的覆辙,便与自己的贴身宦官韩谈商定了斩除赵高的计划。等到子婴继位那天,赵高派人来请子婴接受王印,正式登基。可子婴推说有病,不肯前往。赵高无奈,只得亲自去请。等赵高一到,宦官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将他砍死了。子婴随即召群臣进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夷其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这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宦官专权的典型事例。随着宦官势力的不断增强,这个群体终于走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央。

宦官专权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其产生和发展在于皇权集中过程中松紧与否。如赵高专权的基础是辅助胡亥篡位,一个篡位者无法名正言顺地拥有皇权,加之胡亥的昏庸,便将秦朝的政权交到赵高手中。且此时的大一统王朝并没有成熟的官僚系统来对皇权进行限制,官僚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和皇帝本人的关系,对权力操控的强弱也取决于皇帝本身的性格。故历来也有皇帝勤政多才,政治清明时,不太容易形成宦官专权局面这一说法。

秦朝的宦官对皇权有强烈的依附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甚至是秦朝最为重视的法律上都缺乏支持。但秦朝仅一个赵高专权,为非作歹,就大大缩减了秦朝的国运。即使如此,此处的宦官专权在整个的历史长河里也不算典型,因为在接下来的王朝里,国家政治体系、官僚体系等各种制度进一步完善,宦官被卷入的将是更加庞大、更加复杂的权力混战。

◇见缝插针——宦官的发展起点

秦国灭亡后,宦官的发展随着汉代外戚群体的崛起而崛起,整个汉朝宦官的发展始终围绕着这几股势力的争权夺势。在外戚专权中曾谈到,西汉初年实行无为而治,刚开始对丞相的权力没有进行限制,随着丞相权力的不断发展,影响到了皇权的集中,皇帝逐渐意识到要将相权分割,于是设立尚书台这一官职体系。尚书台便成了百官之本,逐渐取代了丞相的职能,而在尚书台任职的,除了外戚就是宦官。

尚书台的宦官与皇帝之间一直存在微妙的关系,他们历来被皇帝利用,以达到限制其他群体的目的。

但是汉初毕竟是汉初,国家政治体系不完善,对于宦官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层层设限,这时宦官是在夹缝里生存。汉初君权和相权的斗争中,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将国家权力交到丞相手中。不得不说汉初布衣卿相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贡献非常显明,权力的天平逐渐偏到了相权的一方。刘氏本也是布衣出身,对于权力的把控十分强势,大肆剪除异姓诸侯后,焦点转移到了丞相身上,君权和相权逐渐走到了对立面。在这种既互相依附又各怀心思的争斗中,政治局面逐渐复杂化,宦官则借助这一复杂局势吸取养分,开始成长壮大起来。

宦官尚食比郎中,谒者、执楯、执戟、武士、驺比外郎。

——《汉书·惠帝纪》

汉代史料中最早关于宦官的记载,是皇帝将自己的饮食健康、生活作息安排交到宦官手中。由于直接掌握着皇帝的日常饮食,关系着皇帝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所以此部分宦官受到格外的重视。除了照顾皇帝的起居饮食,宦官逐渐在其他各种领域活跃起来,开始插手政治事务。在吕后专政期间,宦官张释卿借用在后宫长期接触吕后的契机,为吕后巩固权力出谋划策,得到了吕后的重视。

故《汉书·高后纪》中记载:

八年春,封中谒者张释卿为列侯。诸中官、宦者令、丞皆赐爵关内侯,食邑。夏,江水、汉水溢,流万余家。

这是自秦以来对宦官最大的一次封赏。这种分封受爵在政治上意味着宦官群体已经摆脱了奴隶性质的地位,跻身于庞大的政治群体当中,成了高层官僚体系中的佼佼者。

以上两点政治背景,是宦官群体崛起重要的起点。

非常庆幸的一点是在汉初,宦官的发展受到各种限制,故这种权力斗争暂时没有影响到国家的发展。这些限制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其一,最开始在君权和相权关系还较为和谐之时,皇帝虽然想亲信宦官,但丞相还未受到打压,其权力的制约仍旧限制了宦官的发展。

其二,此时朝内还有九卿的官僚体系,以及外戚的重重干涉,也使得宦官的发展受到限制。

前面说的宦官张释卿虽得到吕后封赏,但也仅仅为一时之气,尚未有成风之势。又如《汉书·爰盎传》记载:

宦者赵谈以数幸,常害盎,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谏盎曰:“君众辱之,后虽恶君,上不复信。”

于是上朝东宫,赵谈骖乘,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之余共载!”

于是上笑,下赵谈。谈泣下车。

宦官赵谈因为多次受到皇上宠幸,时常暗害袁盎,袁盎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侍从骑士,手持符节在皇帝左右护卫。袁种劝袁盎说:“您在朝廷上羞辱他,今后他再说您的坏话,皇上也就不会相信他了。”

汉文帝外出,赵谈陪同乘车,袁盎拜伏在车前说:“我听说陪同天子乘坐六尺高大车厢的,都是国内的英雄豪杰。如今汉朝即使缺少人才,您为什么唯独与形体残毁的人同坐一辆车呢?”

皇上于是笑起来,让赵谈下车。赵谈哭着下了车。

由此可见宦官不仅在政治上受到层层限制,在思想上也不受待见。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个人专制,限制丞相的权力,除了起用外戚群体,也把手伸到了宦官群体当中。首先是调整少府管辖的宦官机构,精分了宦官工作种类,故此扩大了编制,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中书谒者”

官职的设立。中书谒者又称“中书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