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完美小说网>朕这一生如履薄冰煌未央 > 第405章 舆论鼎沸(第2页)

第405章 舆论鼎沸(第2页)

按照最糟糕的情况预测:这两种钱币之间的兑换比例,很有可能按照各自的含铜量,定为令人瞠目结舌的五比一,即五枚三铢钱,换一枚五铢钱。

再比如吕后八铢。

含铜量比太祖三铢稍微良心一点,有三成。

钱重八铢,含铜三成——含铜量大约为二铢半;

如此说来,吕后八铢与新五铢的兑换比例,大约会是六比五,即六枚八铢钱,换五枚五铢钱。

最理想的状况,也顶多就是按一比一的比例兑换。

至于太宗四铢,那就更夸张了。

——事实上,太宗皇帝原本想要推行的四铢钱,含铜量要求是过半的;

只是后来,吴王刘濞先行抢占市场,以劣币驱逐良币,逼得太宗皇帝只能关门放狗,让邓通去和吴王刘濞‘真男人大战’‘用魔法打败魔法’。

这就导致现如今,流行于世的绝大多数太宗四铢,含铜量都只有可怜的不到三成。

钱重四铢,含铜不到三成——即每一枚四铢钱,含铜基本就在一铢上下。

这意就味着四铢钱和五铢钱之间的交换比例,也将达到令人咋舌的三比一。

这太夸张了。

这,实在是太夸张了。

——太祖三铢钱,面值是五铢钱的五分之三,兑换价值却只有五铢钱的五分之一!

吕后八铢,面值是五铢钱的一点六倍,兑换价值却非但不比五铢钱高,甚至反而还比五铢钱更低!

太宗四铢最惨——面值明明达到了五铢钱的五分之四,兑换价值竟只有五铢钱的三分之一……

没人会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在过去这几十年,汉家无论民间还是官面上,市场运作当中的钱币结算模式,都是以面值为准的。

即:某件货物,若其价值二百枚三铢钱,便也会价值一百五十枚四铢钱、七十五枚八铢钱,又或是五十枚秦半两(十二铢)钱。

总而言之,只要面值乘以数量,最终得出的结果一致即可。

至于成色、含铜量——按照吕太后于《金布律》当中的规定,只要钱体大致呈现铜色,且没有直接断裂,就没人会去细究。

这就使得绝大多数勋贵、富户——即所有具备大规模熔、铸钱币能力的人,都可以靠铸钱,不费吹灰之力的谋其极其稳定、丰厚的合法利益。

比如一枚秦半两,重十二铢,含铜七成,能熔炼出足近八铢半的铜!(8。4铢)

而太祖三铢,含铜量却只有可怜的二成,即半铢多一点;(o。6铢)

一枚秦半两熔炼出来的铜,能铸出足足一十四枚太祖三铢!

不过一个简单的熔、铸的工序,原本面值十二铢的秦半两,就变成了总面值高达四十二铢的‘汉半两’——利润率高达25o%!

一块钱轻轻松松变成三块五!

还有比这更好的生意吗?

还有比如此直接的‘钱生钱’,还要更令人趋之若鹜的好生意吗?

结果刘荣一手收回铸币权,外加一个新钱五铢,直接断了大家伙儿这条财路。

刘荣甚至不需要将铸币权收回朝堂中央;

只待那含铜量高达六成,即每枚铜钱含铜三铢的新五铢钱,成为天下人一致认可的法定货币,那熔铸与否,便已经没有意义了。

——你私下里熔铸,一枚五铢钱你得用三铢铜;

你去少府兑换,也同样是每含三铢铜的旧钱,能换回一枚五铢钱。

这还费时费力熔铸个屁啊?

半点甜头没有的事儿,还不如扔给少府去白忙活。

所以,在钱币这一项上,外朝主要是拿吕太后《金布律》当挡箭牌,劝刘荣不要试图挑战祖先——尤其是吕太后这种特殊的祖先。

盐铁、粮食官营,以及钱币改制,是功侯贵戚们主要的关注点。

至于外朝,则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了三公九卿,以及长安禁卫系统的改制之上。

三公九卿层面的改制,外朝反对很好理解——没人喜欢变动。

尤其是在必要性不够充分的前提下,官僚最抗拒的,永远都是个‘变’字。

因为这个‘变’字,意味着巨大的行政工作量,漫长的行政适应期,以及未知的结果。

说的直白点就是:费劲巴脑的改,无比郁闷的适应,最后还未必比原来的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