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完美小说网>朕这一生如履薄冰煌未央 > 第405章 舆论鼎沸(第1页)

第405章 舆论鼎沸(第1页)

第4o5章舆论鼎沸?

连丞相刘舍这种出身桃侯家族,世受皇恩的‘幸臣’,尚且因刘荣的野心感到压力山大,自更不用多提外朝,那些本就有自身立场的朝臣了。

不说旁的——就说窦婴。

一个外戚,权力、地位本身就源自于皇权,明明更应该无条件遵从刘荣,也就是汉天子的个人意志;

但在刘荣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提出了多达十数项关于人事、职务,乃至体制的改革方案之后,饶是窦婴这种高度依附皇权的外戚,都有些坐不住了。

陛下到底想干什么?

在这一年,长安出现频率最多的字眼,便是这句:刘荣到底想做什么?

三公小规模洗牌、九卿大规模改制,禁卫、军队体系重组;

再加上这几年,已经逐步落实的军功核准制度改革。

还有军队编制体系,以及作训、作战方式,武器军械、军粮供应体系,乃至钱币、盐铁粮食……

等等等等。

毫不夸张的说:如今的汉室,别说是数十年前的太祖高皇帝、吕太后,又或是太宗孝文皇帝了;

就连才刚驾崩不过三年的孝景皇帝——先帝老爷子看了,怕不是都要惊呼一声:这特么给朕干哪儿来了?

这还是‘国内’吗?

刘舍‘幸臣’的身份,长安朝堂内外自然是众所周知,故而,也没什么人指望刘舍能真的站出来,劝刘荣稍微稳重些。

自然而然,亚相御史大夫,大概率板上钉钉的下一任丞相:魏其侯窦婴,就成了整个外朝众望所归的‘代表’。

从学术成分来看,窦婴乃当世大儒;

从外臣的角度来看,窦婴能力合格,武勋在手,满足‘有尊严的外臣’这一身份的所有条件。

再加上一层外戚的身份,以及东宫老太后在背后撑腰,窦婴几乎成为了自有汉以来,汉家政坛最无懈可击的‘六边形战士’。

于是,短短数日之间,有无数功侯贵戚、公卿百官,登上了魏其侯府的大门。

究其目的,不外乎一起:万望魏其侯以宗庙、社稷为重,以亚相之身携领百官,于陛下稍行劝谏。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让窦婴扛起本应由丞相扛起,却碍于刘舍‘幸臣’身份而始终没被扛起的大旗,向天子刘荣施压。

施压的具体范畴,也几乎涵盖了刘荣即将改革、改制的方方面面。

——赋闲在家,没有官职在身的功侯贵戚,主要在意的点是盐铁、粮食专营,以及钱币制度改革。

盐、铁粮饷,功侯们想分一杯羹——有钱一起赚;

至于粮食,享有侯国食邑的勋贵们,本身就是上游生产者,自然希望刘荣一手推动的粮食官营一事,能稍微留出些操作空间。

具体而言,就是说:过去,粮价下不设限,上不封顶——最贵能到石万钱,最低能到每石个位数;

而刘荣官营粮米后,汉家的主粮,无论是粟还是宿麦,都被恒定在了一个固定的价格线:粟石三十五钱,麦石四十五钱,加工过后的麦粉则石六十钱。

这就是从原本的无限操作空间,一夜收缩到完全没有操作空间了。

在这件事上,功侯们的诉求,是官营粮米可以、限定操作范围也不是不行;

但别搞一刀切,别给粮价定死在一个点,而是稍微给点范围。

比如:限定粮价在三十至四十钱每石,又或是更大的区间内浮动,给功侯们留出低买高卖,倒卖牟利的空间。

至于钱币,那就更复杂了。

——关于刘荣即将推行的五铢钱,功侯贵戚们已经基本摸透了情况。

现如今,流通于天下,且有相当数量囤积在功侯勋贵手中的各式钱币,最终的归宿都不外乎‘兑换’二字。

即,功侯贵戚在内的钱币持有者,用手里的各式杂钱,按一定比例从少府换取五铢钱。

那这个比例如何确定?

按照刘荣放出来的口风,以及刘荣一贯的作风,基本可以确定:是以钱币含铜量,作为兑换比例的核心标准。

比如,铸于太祖高皇帝年间的三铢‘汉半两’,重三铢;

除去那些铅制荚钱不算,稍微正常一点的太祖三铢,含铜量普遍不过二成。

也就是说,足足五枚品相正常的太祖三铢钱,才能熔炼出重达三铢的铜;

好巧不巧——刘荣即将推出的五铢钱,含铜量刚好定在了比秦半两(七成)稍低,却并不影响外观、品相的六成。

经过简短的计算就不难得出:一枚五铢新钱,便含铜足三铢。

也就是说,这种即将被推出的五铢新钱,只一枚的含铜量,就等于五枚太祖三铢的含铜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