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致远搞考古遵循传统那一套,借助浩如烟海的文献和事必躬亲的现场探索,一点一滴地挖掘,一丝一毫地还原,就跟拼拼图一样;作为一名考古学者,首要的品格就是耐心,也跟拼拼图一样。
谷致远坚信,对考古来说,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当然会有一些运气成分,任何事情都需要运气的加持,但最重要的还是水滴石穿的坚持。
杨克勤和杨克俭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是近几年考古界备受瞩目的新生力量,被誉为是“考古界冉冉升起的双子星”
。与谷致远的信仰不同,甚至相悖,杨克勤和杨克俭不提倡“去现场”
,也不依赖所谓的经验之谈,他们相信大数据。
一般人提起大数据都是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对未来的预测,鲜有人会把大数据与过去联系在一起,尤其是遥远的过去。
杨克勤、杨克俭兄弟反其道而行,他们通过数据反演历史,利用当代已知的种种事实解答过去的谜题。
“双子星”
刚进入考古领域,他们的做法遭到过不少质疑,被说是哗众取宠和花里胡哨,许多机构和个人都等他们沦为贻笑大方的笑柄,没想到两兄弟接连攻克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但不包括谷致远。
谷致远始终认为考古应该有所谓的现场感,需要亲力亲为,方得始终。
在前两年一次元宇宙会议上,谷致远跟杨克
勤、杨克俭兄弟爆发了一场面红耳赤的争论,结果自然是谁也没有说服谁。
从此以后,双方拒绝同时出现在任何公开场合。其实没有分明的对与错,只是方式方法不同而已,谷致远和杨克勤、杨克俭都算是考古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有几个自负德高望重的前辈有意纾解他们的矛盾,最后都无功而返。
扪心自问,谷致远也不是非要跟“双子星”
唱反调,他可不是墨守成规的“保皇派”
,他乐得看见考古界的百花齐放,只是姿态已经摆出来,脾气已经架上去,不好鸣金收兵,就像夫妻间的拌嘴,大多数也涉及不到背叛和出轨等根本问题,吵架更多是意识形态的相互倾轧。世间大部分对峙都是惯性和延续,小到父子抵牾,大到两国交战。
事实上,多年以来,他们并没有在线下碰过面,一是大环境不好,许多会议都被推迟或者取消,一是巧合,谷致远和“双子星”
恰好处于你出席某会议我不露面,我参加某活动你没受邀的情况,如此一来,侧面映证和加深了外界对他们之间矛盾的认知,以为双方摆出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姿态。
久而久之,谷致远也默认了这种敌对关系,当媒体或者其他同行提到“双子星”
时,他都刻意保持距离,也不是非得说对方的坏话,就是一个无形的屏障。
所以,当孟晓说把杨克勤和杨克俭请来加入他的研究小
组时,谷致远做足了戏码,说:“我不同意。”
孟晓说:“我是告知,而非商议。”
谷致远说:“往我身边塞人,我还没有决定权吗?我明话告诉你,有他们没我,有我没他们。你们看着办吧,不行我就退出。”
孟晓重复了谷致远刚才的话,说:“我不同意。”
谷致远说:“你们还想来硬的吗?”
孟晓说:“我们只在乎结果,各项条件都说明,你们联手的话事半功倍。你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对古文字的敏锐触觉,他们则背靠最先进的科研手段。这是已经做好的决定,你服从就行。如果你非要较真或者叫板,来不来硬的我不清楚,但我保证绝对弊大于利。”
谷致远当然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可自问从小到大还没有被人当面威胁过,本能地反驳道:“我倒要看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我孤家寡人一个,不在乎事业,也没有野心,我今天获得的一切都可以失去,大不了当一片闲云,做一只野鹤。”
谷致远准备好接着孟晓的狠话,没想到孟晓说:“请大家看在同胞的份儿上,暂时搁置一下私人恩怨可以吗?”
谷致远说:“什么同胞?”
孟晓说:“在外星人面前,所有地球人都是命运共同体。”
这个“同胞”
一下子架到了人类文明的高度,谷致远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而且他也不愿在孟晓面前显得过于死板,以免在她心里被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