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完美小说网>钱钟书的个人简介 > 钱基博对文学革命的退让与反击(第3页)

钱基博对文学革命的退让与反击(第3页)

,原因在于,相较于新文艺中最新潮的普罗文学,鲁迅、徐志摩的作品不过是小资产阶级文学,并非真正的民众文学。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495—496页。当时有论者批评说:“树人颓废,不适于奋斗。志摩华靡,何当于民众。志摩沉溺小己之享乐,漠视民之惨沮,唯心而非唯物者也。至树人所著,只有过去回忆,而不知建设将来;只抒小自己愤慨,而不图福利民众。”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495—496页。钱基博因而下断语说,鲁迅、徐志摩“以文艺之右倾,而失热血青年之希望”

,并且认为,鲁迅、徐志摩分别参与创建的文学研究会、新月社均代表右倾。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496页。这一评价对鲁迅和徐志摩都不公平。鲁迅自始至终都是剑指统治阶层的批判者,徐志摩自始至终都是灵魂自由的捍卫者,怎么可能代表右倾?

总体来看,钱基博对徐志摩的白话文学尚有所肯定,并多次赞许徐志摩的新诗“富于玄想”

,对于周作人以“流丽清脆”

评价徐志摩的散文,他也没有异议。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495页。但是,对于徐志摩与胡适相似的“以犀利之笔、发激宕之论”

的言论风格,钱基博却非常反感。他因而劝诫其子钱锺书勿效徐志摩。其实,钱锺书并不欣赏徐志摩,他讥讽徐志摩如同一个被宠坏的孩童:“从审美和艺术气质上看,徐志摩好像仍处在孩童般天真地享受美好生活的阶段。他主要的忧怨,就如同一个被宠坏的孩童,要么为了吃不够糖果,要么因吃得太多肚子不舒服而闹腾。”

钱锺书:《评吴宓先生其人其诗》(ANoteonMr。WuandHisPoetry),《钱锺书英文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第76页。英文原文如下:HsuTse-mo,forallhisaestheticismandartiness,isstillababywhoenjoyilythepleasuresoflife;Hisfitsofunhappinessarethoseofaspoiledchildwhowailseitherbecausehehasnotgotenoughofsweetstoeatorbecausehehaseatenmorethanisgoodforhisstomach。此外,钱锺书在《围城》中假董斜川之口讽刺说:“我那年在庐山跟我们那位老世伯陈散原先生聊天,偶尔谈起白话诗,老头子居然看过一两首新诗,他说还算徐志摩的诗有点意思,可是只相当于明初杨基那些人的境界,太可怜了。”

钱锺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第83页。三钱基博对新诗运动的评价

在胡适于1920年出版《尝试集》后,钱基博评论当时的盛况说:“自适《尝试集》出,诗体解放,一时慕效者,竞以新诗自鸣。”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493页。钱氏此说基本照抄其光华大学同事周的《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见《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三卷第九、十期合刊,1935年6月。所谓“诗体解放”

,即是“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既不应使用已成为“死语言”

的文言,也不必受格律与古人的束缚。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494页。胡适指出,“自由诗之提倡,(康)白情、(俞)平伯之功不少”

,可是,俞平伯虽然主张努力创造民众化之诗,但他本人的诗作却“往往索解不得”

,达不到“民众化”

的目标。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494页。钱基博因而指出,“深入浅出,文学别有事在;而不在白话与非白话也”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494页。。意思是说,文学表达能否做到深入浅出,自有美学原理可循,并非取决于语言载体。因此,文白之别,不等于深浅之别。

钱基博随后根据他对新诗运动的观察,提出了“新诗四变”

说:

厥后新体之诗,始仅蔑弃旧诗规律,犹未脱旧诗之音节,再变而为无韵之诗,三变而为日本印度之俳句短歌,四变而至西洋体诗。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494页。钱基博所引“自由诗之提倡,白情、平伯之功不少”

之说,原文如下:“自由(无韵)诗的提倡,白情、平伯的功劳都不小。但旧诗词的鬼影仍旧时时出现在许多‘半路出家’的新诗人的诗歌里。平伯的《小劫》,便是一例……”

(胡适《〈蕙的风〉序》)

在钱基博看来,新诗历经四变依然未上轨道,因此需要改弦易辙,另寻出路。他引用陈勺水、闻一多、梁宗岱等新诗运动者所谓“新诗无韵脚、平仄、音数,故体貌未具”

“惟不能诗者,方以格律为束缚”

“谁谓典故窒塞情思?谁谓规律桎梏性灵”

等诗论,并以朱湘的《石门集》(其第三编收录71首十四行体格律诗)为例指出,“新体诗之穷而当变,思复其初矣”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494页。。他又盛赞黄庐隐《读诗偶得》中“诗不可学,然亦不能不学。……不可不学者,则其描写之技巧,如音调之铿锵,声律之和协等,皆由于锻炼而成”

“以太白大才尚分而学之,则吾人学诗尤不能不揣摩各家之长”

“诗不可绳之以逻辑。其绝不通处,正其绝妙处”

等诗观“皆合旧说”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494—495页。,并感慨道:

使十年以前而言者,当无不目为迂腐,斥为狂惑。曾几何时,穷则反本。不式古训久矣,今乃转闻诸素习新诗之作家,尝试未成,悔其可追!不用典而顿悟用典之妙,不摹仿而转羡摹仿之功,悠悠苍天,此何心哉?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495页。

钱基博此处所谓“十年以前”

,是指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时期。1917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不摹仿古人”

“不用典”

“不讲对仗”

等主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2卷5号,1917年1月。,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1920年,胡适又在《谈新诗》一文中明确提出了“诗体解放”

的观点:“直到近来的新诗发生,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作什么诗;诗该怎样作,就怎样作。这是第四次的诗体大解放。这种解放,初看去似乎很激烈,其实只是《三百篇》以来的自然趋势。”

胡适:《谈新诗》,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第389页。钱基博对胡适的“文学改良”

与“诗体解放”

的主张都不认同,但他在新潮澎湃之际,却不敢正面撄其锋,甚至以古文家的身份编了一本白话文选《语体文范》,直到部分新诗运动者如闻一多、朱湘、梁宗岱等因“尝试未成”

而重提格律、用典、摹仿古人之时,他才理直气壮地痛诋胡适“放废古文”

“放言无忌”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485页。

很显然,陈勺水所谓“新诗无韵脚、平仄、音数,故体貌未具”

之说,为钱基博的复古思想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然而,平仄韵脚只是诗之形,气韵意境才是诗之魂。“诗有别材,非关学也”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卷一《诗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第26页。无坦荡之襟怀,超俗之才情,即无真诗、大诗。至于平仄韵脚,则手持一二韵书即可征验校核,非难事也。况世易时移,言、音俱变,岂可死守成规而自缚手脚?天道有常,文体代兴,自白话、新韵取代文言、旧韵以来,自由诗成为主流乃大势所趋,其中佳制,实非胡适、康白情、俞平伯、周作人等人尝试之作可及。观乎中华诗词百年嬗变,亦呈近体与新体并行之势。为近体者,当严守旧法,依律腾挪,自出机杼;为新体者,当守正出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诗之高下,在性情才气,而非用不用典,用不用韵。自由诗是以气驭剑,不以音韵胜,而以气韵胜,虽短短数行,亦需奇气贯注。诗语有如淬剑,烈焰激情须猝然冷却,而锋芒更甚。能从庸常中逼出哲性、诗意,即是高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