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热衷于探索自己,追根溯源的结果是父母。
他们爱吵架,一天三小吵,三天一大吵,而内容往往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有时还会动手,但是我永远无法亲眼看到,因为我被锁在房间裡瞭。
我曾一度认为,造成我敏感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争吵。当然,我现在偶尔也会这麽觉得,但偶尔也会觉得不是他们,他们不配,这隻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
他们都吵架,我就隻能去调和。所以我寻思我炉火纯青的“理解他人”
的能力也是这麽来的,找原因,找理由,看得多瞭,很多事情一眼就能看穿本质。
本质,这个词彙也是我长大才接触到的,在此之前,我觉得这很正常。
比如,当父亲因为晚餐不好吃而和目前吵架,是因为菜不好吃吗?不是,是因为他的无能,他不具备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当同学们彼此吐槽作业多的时候,他们是在抱怨老师的作业多吗?不是,大多数人隻是在抱团取暖,他们那时候其实很开心,作业的压力已经被“取得认同”
的快感遮住瞭。
我曾认为这样直接从1看到背后的0是很正常的,是脑子正常的人都能具备的,然而之后才发现,哦,原来不是啊。
如上所言,初一左右意识到瞭我的不同,找到瞭原因。
就是那段时间,我疯瞭一样地探索自己,尝试展现自己的情绪,尝试感受“感觉”
,尝试生气,尝试不去理解。
当然隻是无尽的循环,一顿尝试下来,除瞭“理解”
的能力得到提升,好像也没别的作用瞭,感觉反而被压制得更严重,因为时时刻刻都在规范自己。
越是理解,感觉越是被压制,越被压制就越反弹,我的情绪越来越多,消解得越来越快,但速度始终没有归于零,毕竟我还是个人。
自从意识到瞭这一点,“理解”
的能力就坐火箭似的飙升。
因为意识到瞭,潜意识就会去关注、发展。
从意识到自己的不同到放弃挣扎,前后可能有三个月。
那之后我的世界就定型瞭。
大多认知都是依据“理解”
所构建的,“感觉”
时时刻刻都在涌现,但所有的“感觉”
都能被拆分、被分析,而后理解,进而産生更多的“感觉”
。
或者说,从那之后,我面对“感觉”
的第一反应就是理解,而后直击核心。三个月前或许还隻是习惯,三个月后已经成为瞭本能。
看到一个点,就能推断出一个面、构造出一个空间。
她开心是因为什麽?怎麽做能让她开心、让她难过、让她心裡发胀不舒服但还不能反击我。
他们做出这些啼笑皆非的行为是为什麽?认同感?好胜心?或是别的。
这些从前无意识使用的技能越发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