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大義也!」
「人無勝天?人定勝天啊!」
董仲舒看著亂糟糟的一團,認真聽了聽學子們的言語,頗有些無奈的搖了搖頭。
他對身邊的大儒說道。
「還是年輕了些。」
年輕,才會只看到表面,光看到士兵救災,分辨不出背後的深意。
哪怕是當年的暴秦,都訓練不出如此令行禁止,不犯百姓分毫的軍隊!
想管住士兵不去劫掠百姓,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自古以來,對百姓來說,就是匪過如梳,兵過如蓖!
昔日開國之君入主關中之時,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並嚴格遵守諾言。
於是百姓持牛羊酒食,以慰王師。
聰明點的人,看到這裡,也不過是認為開國之君行仁政,得天下。
而像董仲舒這等洞察人性,要從頂層制定規則的人來說,怎麼管得住軍隊,讓這些兵痞對百姓秋毫不犯,才是最難的事情!
兵,是要殺人的。
殺的多了,也就麻木了。
戰場對於士兵來說,是搏命,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還能多活幾天。
在死亡的恐懼下,人性中所有的惡都會被放大到極致。
好美色、好美酒、好賭戲、好財物……
他們會本能的追尋這些東西。
董仲舒縱觀歷史,從古至今,想要控制住士兵,只有兩條路可走。
一是靠嚴刑峻法,同時提高賞賜。
二是本地子弟集結成兵,再不出本地。這樣,對兵士來說,周圍都是父老鄉親,怎麼能動手搶自家人呢?
如此,本地兵才勉強能稱得上仁義之師。
但這樣的軍隊,萬萬不可出本地,一旦軍隊離開本地,照樣燒殺搶掠一條龍,什麼都幹得出來。
正因為有了這些過往經驗,董仲舒越發的不解,這背後究竟是什麼樣的政法,能夠樹立出這樣的仁義之師?
若是靠嚴刑峻法,他未看到將領督戰。
若是選取本地青壯,人又太多,本地根本無法集結這麼多士兵。
畢竟,這可不是幾百幾千的士兵,是足足三十二萬大軍!
董仲舒迫切的想要知道這是如何做到的!
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才會如此矛盾,如此強大!
如此的——
仁義!
墨家。
從戰國時興起的墨家,在百家爭鳴的鼎盛時期,能和儒家平分天下。
可墨家在短暫的興起之後,因政治理念極其不符合君主的利益,快的走向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