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不重要。
他们是天潢贵胄,能招募到有能力的手下,便是自己的本事。
朱棣最担心的,是朱允熞背后站着这样的人物,那朱元璋立储之时,必然将其考虑进去。
就好像商山四皓出山劝说,刘邦便再没有了换太子的念头。
因为他们代表着天下的文人。
太子有天下文人支持,还能如何换呢?
同样,有这样的人物辅佐,朱元璋便有理由立其为储君。
朱允炆自己不出头,不显山不露水,却将一个七岁弟弟推到前台,委实是高啊!
朱允熞一个小娃娃,又不是嫡长,谁都不会认为他有什么争储的本事。
他的所作所为,功劳必然记到一母同胞的亲哥身上。
而外面的风风雨雨,却有这位弟弟挡着,他隐于背后。
想来爹爹必定洞明其意。
朱棣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以前倒是没有看出来,这位侄儿竟有这样的本事,小瞧了他。
“大师,你觉得此人的智慧比你如何?”
道衍微微一笑,摸了摸胡须,道:“若论算账的本事,就凭他提出的复式记账法,我自是大大不如的。”
“但若论谋略计算,老纳自问不会输给天下任何人。”
言语之间,豪气顿生。
朱棣笑道:“大师别忘了,他也提出了平定北元的谋略,固藩。”
道衍笑容顿时僵住,摸胡须的手,也停在了那里。
朱棣哈哈大笑。
平日里道衍总是自许自己才华天下第一,谋略心算无人能及。
今日总算看到他吃鳖,朱棣顿觉十分畅快。
“说起来,今日还有一桩事。”
“我那七岁侄儿朱允熞还写了一诗,咱爹很是欢喜,已下旨登印刊,晓谕全国。”
说着,他将那诗念了出来。
道衍听完,轻声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好大的口气,好高的志气。”
朱棣道:“有传言说,此诗是朱允熞无意中听一无名和尚随口念诵,背下来的。和尚念完之后,就不见了踪迹。”
道衍冷笑道:“那无名和尚,还帮他出管账的法子,平北元的法子,难道这些也是随口念诵不成?”
朱棣沉思了片刻,道:“这人身份不明,我安插在他们府上的探子,也没有能打探出情况。”
“我那两个侄儿,也就与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三人秘密议过事,莫非是他们……”
道衍白了他一眼,道:“殿下平日何其聪明?今日怎么反而愚笨了呢?”
“方孝孺等人不过是腐儒而已,吟诗作文尚可,谋略营算不过是小儿水平,哪里想得出如此高明的平戎之策,管账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