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听了他的话没有不开心的。
热闹一点的地方需要再往西走上约一多公里,阿芳在来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些。在路上,方姨向她讲述了她和契柯夫和傅二娃的经过,最后说:“如果不是二娃和两个孩子的执意挽留,我真不敢想,离开了他们哪儿还有我容身的地方。”
阿芳虽然在嘴上说着:“都过去了,别再难过了,这也是命里注定。”
而心里却闪过一个不好的念头:她的第一个男人是被恶棍无赖活活打死的,鬼使神差喜欢上她的契柯夫刚来这里就莫名其妙的被刺死在大街上,这不得不让她为小她六岁的傅二娃捏了一把汗。之后便在心里默念着:菩萨保佑他一次,让他能够逢凶化吉。
先行回到家中的两个男人也在说着同样的事情,二娃对东平说:“谁能想到我在这里等了几年,没等到大哥,反倒是等来了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三个人,即便是这样,我还是乐滋滋的。”
屋子里总算是响起了短暂的笑声,他继续往下说:“当晚,契柯夫就抱着枕头去了方姨的屋里,我一看,这哪能成,”
东平有点心急的问了上一句:“怎么就不成了?”
“这里和那边的规矩不同嘛,第二天我便让这位大伯做主婚,我做证婚,还请了大头、黑蛋哥几个,让她俩面朝西北拜了几拜,喝上几盅就算完事了。”
老人这时显得有些得意,东平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
二娃这时才想起了长烟杆,缭绕的烟雾散开后,东平也为老人添加了茶水坐了回来,二娃继续说着:“好事没多久就出了那挡子事,她寻死觅活地整个人都走了样,非要离开这里不可,我就问她‘你还能去往哪里?’她不吭气了,那时我一急就想起这两个孩子,就劝她‘你走了,张大哥的孩子咋办!’”
“……”
“嘿!你还别说,这话真管用,她听后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好大一会才失声大哭起来。”
“哭出来就好了。”
二娃摇着头说:“打那以后就没再提过离开这里了,有她在这里,我这个残废人也就好多了。”
“这回的证婚人又会是谁呢?”
东平揶揄的问。
老人开口说:“是那两个孩子。”
这时,赵福就和恒昌当年那样抱着一个‘大列巴’,龇着满口白牙先跑了进来,后面跟着拎着食物的两个大人。
二娃见到阿芳手中的酒坛子,赶紧接过它提溜在手上乐不可支地说:“哈哈,我的酒坛子又被你给买回来了。”
东平马上就围上来问道:“让我看看,嗨,做的真不赖耶。”
二娃便对正在点油灯的恒昌喊道:“你快过来告诉贺叔叔这是不是你画上去的。”
恒昌跑过来看了看那一束粗旷的高粱穗后腼腆的向东平点了点头。这下好了,屋子里的氛围顿时就有了极大变化,所有人也跟着忙碌开了,加上三名工人,四方的八仙桌还真的不好安排,二娃便让阿芳和老人坐在了上方,两个孩子和方姨在阿芳的右边,东平和自己在老人的左边,三名工人坐在迎门位置。扑鼻而来的高粱酒固有的味道和平时少见的猪杂碎、叫花鸡和花生米混合在一起红肠味道足以让饥肠辘辘的所有人都迫不及待了,何况这时外面的天已经黑下来了。
这顿饭一直用到了很晚,大家在一起完全就像是一家人一样无所顾忌,很少说话的老人和雇工们也都加入到了谈论起以前、现在和将来的话题当中,阿芳更是借此机会和两个儿子见缝插针的问这问那。快活的当下正如带些醉意的二娃所说:“再有一盘‘杂拌儿’过后,抽袋烟、玩个纸牌又与那‘一夜成双岁,五更分二年’能有什么区别?”
老人紧接着就说道:“那是那是,过大年也没这么开心过。”
东平和阿芳都是第一次来哈城,不用说,二娃也要带着他们去最热闹的地方走走看看,恒昌却意想不到的对母亲说:“妈妈,我就不能陪您去了,如果有人来拉陶器,我还能帮婶婶一把。”
阿芳仅仅只迟疑了约一秒钟的光景就点点头说:“这样也好,我们去去也就回来了。”
她牵着小儿子的手走到那座小白楼前停了下来,她问傅二娃:“你说那次你大哥就是在这里上了马车离开这里的?”
二娃点着头说:“对,他真不简单,在这里也有他认识的人,”
之后又指向前方一个电线杆说:“契柯夫就是在那个地方遇害的。”
东平开始在口袋里翻找着东西,在一无所获之后就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对二人说:“你们等我一会。”
他一路小跑在楼洞内和守门的打着手势,回来后就说:“他说里面只有当兵的,说要找人最好去警察大街的领事馆。”
“你找谁?”
这声音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内由阿芳和二娃的嘴里出的。
东平臆想般地说:“我想知道还有没有对这件事还有印象的人。”
他的话没人再去理会。
马车、人力车、独轮车和大多数服装上的色彩一样都与这条街面上的青灰色房屋融为一体。
进入城区后,低矮的砖墙细瓦构造的平房就与高大的混凝土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相互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它的华伟楼群相比伯力而言还要靓丽,除了拥有逢高必尖的风格外,还有墩实宏伟的四方筒形以及小巧玲珑的亭阁和既华丽又端庄的宫殿城堡,它们佣有的共同特点都表现在了高大的窗户上。
来到热闹的太古街,焕然一新的二人和这里的黑衣巡捕们一样信步游荡着,两人好奇的东瞅瞅西看看、听着掌柜们的吆喝比比划划的品头论足,二娃略带一些感慨的告诉二人:“自打民国以来,那些洋鬼子们倒是不像以前那么嚣张跋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