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专门借了个相机,把男孩病变“僵尸”
的经过拍下来,与电影里的“僵尸”
相比较后,他不得不佩服:如果那孩子在恶作剧的话,那演技实在太好,不逊于专业演员,这孩子知道自己病变成僵尸吗?
小倪不病时,大学生趁机问道:“你怎么这么喜欢变‘僵尸’来吓唬爸爸和爷爷呢?”
没想到,小倪矢口否认,他说,他看过电视里的“僵尸”
片,但从来没信过。
大学生思虑再三,觉得,也许心理医生能有答案,小倪的父亲已经濒临崩溃,他想不通到底是怎么回事,所有手段都尝试过了,只能同意由大学生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小倪对去看医生表现出明显的抗拒,他病的状况越来越严重,病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到心理咨询所后,心理咨询师只能采取与他单独交流的方式,通过玩游戏进行治疗。
他找到了孩子患病的原因。
原来,小倪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去深圳打工,常年见不到,他经常被大孩子欺负,说他爸妈不要他了。
爸爸隔年回来一次,却对他奉行“打的教育”
,非打即骂。
在小倪变成“僵尸”
前,相依为命的奶奶突然去世,同时,一个很疼他的叔叔也去世了。
还在世的爷爷,给自己准备了一口黑色棺材,放在屋角。在奶奶叔叔去世、爷爷棺材的影响下,小倪意识到终有一天,最后一个疼爱自己的人也会离去。
而父母根本不爱他。
心理咨询师拍案而起:
什么“僵尸”
孩子,根本就是癔病在作祟!癔病,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
病的诱因,多为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癔病的病形式多种多样。
对于小倪的“病症”
,第一次病本是偶然,但却让他突然觉:父母在他生病时,对他“有求必应”
,而且,会关注他,关爱他。
于是,他不断给自己暗示,要自己常病,而且还得固定化和模式化。
由于他经常看“僵尸”
片,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模仿起“僵尸”
。
像小倪这种癔病患者,一般可采取心理疏导和心理暗示治疗,必要时结合使用少量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心理治疗师跟小倪的父母解释时,刚开始,他们还不相信,治疗一段时间后,小倪病的频率明显减少,症状不再严重,父母才明白,原来真的是自己陪伴太少。
经过治疗,小倪没再病,人也变得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