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苏冰的角度,我可以理解她的做事方式,以及接受她的回答。
因为,她也是一个一直活在黑暗中的人。很多时候,我因为不能成为那束光,而心怀内疚。
“什么事?”
“没,没什么。就是想给你打个电话。”
“你要是没什么事,就挂了吧。我还在写论文。”
“我……”
又是一连串忙音,紧促而密致。我的心底一沉,整个春天似乎也迅倒退回去。
我分不清楚,她是在生自己的气,还是根本不在意自己了。
我回去的时候已经下午两点半了,阳光依旧很好,只是自己有点儿倦曳。
在小区门登记过后,便往回赶。
明显带着暖色调的光芒透过窗子洒到地面,洒到我床铺的一角,形成一个规则的平行四边形。我坐在窗沿边上,看得出神。我很想写一些文字来勾勒描摹我当时的心情,但稍一落笔,眼中的场景便如蜃景一般,倾厦坍圮。
张爱玲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辽阔而又细腻的意境,我真是做不到。她道:“屋里是金沙金粉深埋的宁静,窗外风雨琳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
,《十一种孤独里》的歌词也凝练而干脆,却总会给人的情感大面积留白,“醒来时已黄昏迟暮,窗外三两寒星远远处”
。我想刻画的是暮色下的独处,淡淡的忧郁,浅浅的孤寂,以及那一寸长的凄荒。
那些日子因为疫情的困锁,复工时间不能确定,心绪渐渐着染了一丝又一丝的愁郁,但同时也为我供拓了很多暇豫的空间,只是我并放不开,反而愈觉恐慌。
于是,每天或出门远行数里,或结撰一天的细琐。然后在黄昏四五点钟的时候拖着稍倦的身子半躺在床上,尽量放空自己。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我没有任何察觉,这竟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
我租赁房子的地方是一片有着岁月积淀的老街。但是房子不仅不破旧,而且室内还十分清新干净。
那张木制的单人床,虽说是单人床但是足可以躺纳两个人。而且,这里面的床铺都是房东家自己用古槐木精心打制的。因此,经过岁月的翻洗之后,反而愈加散着淡淡的芬芳。我钻进被褥之后,舒展开身体,半躺半坐着,并用另一床薄被子把自己裹起来。倚靠着床头,什么也不做,就这样透过窗子静静地望着窗外。因为这里的住所基本上都是紧密挨着建造的,所以留下的可视空间是很有限的。倘若你要是住在底层,那么根本是采不到光的,黯淡会像一团浓烟笼罩着,当然那里的租价会便宜,但仅仅是便宜了一百块而已。而我的住所是六楼,所以视角还算不错。不过尽管如此,我也只能看到天空的一角和一处农舍的篱笆。
正月快要过了,这时节的天气可以说不冷也不热。但是望州的长冬似乎还要持续很久一段时间,因为这里的天空似乎永远都带着阴沉的霾气,篱笆上的枯叶在春风的浮摆中微微抽出纤细的绿。我挪了挪身子,也只能看到主人家斑驳的老宅门。门腹上重复叠沓着一年又一年残破的春联,不过朱红已经剥离,门框周缘裂开的细缝放大了岁月的纹痕,爬满无人问津的孤味儿。很显然,这已经很久不住人了。然而,有一次我看到一只灰白相间的花猫,带着几许慵懒摇晃着肥胖的身子从檐壁轻轻走过,真无端成为了那一个星期来最大的见闻与期待。可是后来,当我无数次再刻意挪身体去看的时候,却再也没有见它来过。
关于这座老宅,关于屋外的视角,我常常就是这样绵递着笔直的视线,也不眨眼,一直等眼前漂起凌乱的浮花儿,一直到脑袋腾出一片空白,彻底放空的时候,昏然睡去了。
因为我没有邻居,加上我手机关掉通讯,所以自然没有什么来搅扰。因此,每次都是黑甜一梦,醒来的时候,房间里通常已经洇了大片的黯淡。而此时也是顶美妙的。安静被纺织得极细,笼着屋子,舒缓的心跳在这一刻显得那么突兀。整个世界与我没有半点儿关系。我抬起慵倦的眼睛,隐约间可以看到地面上倒置的雨伞、离开底座的烧壶,桌沿边三两袋已过鲜的蔬菜、电饭煲上是翻了半卷的旧书……它们凌乱的摆放着,却并不难看,反而氤氲出那种油墨画中未完成的作品一样的艺术感。单薄的纱窗外面有光轻轻地漾着,那是一圈圈模糊而又温暖的橘。街坊里断续的嘈杂与喧嚣隔着窗子也渗透进来,如细潮,又似极浅的背景音乐。这时候一定是要听不清楚甚至听不懂才最有味道的。邻里老人谈心的声音,时而低沉潜默时而慨叹昂然,下班回家开门时金属碰撞的声音、摆摊子做小吃的杂乱的叫卖声、谁家又停水了的询嚷声、丈夫抱怨妻子还未做饭声、孩童奔跑咋欢声……杂交错织,缭乱却堆满了生活的烟火味儿。更远处,我还可以捕捉到零星断续的汽车鸣笛的声音。它们像一串串古老而神秘的歌谣,萦在我还未完全醒来的意识里。
我半躺在床上,连带着此刻平和安适的心境,一同保持着安静地姿态。这是暮色下的街坊,也是我安之一隅的当下。想远了,想到父母的年迈、事业的简陋、伴侣的远离,我会很难过,但是俯瞰这一刻,有细腻的温暖有精致的诗句,我又是那样的满足与幸福。
但转念我又想到苏冰,想到辽阔的以后,心里五味杂陈。我能清晰地感受到生活美好的一面,但我好像挣扎着却看不到希望。
再过一些日子,我决定去一趟留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