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人民文学》的审稿速度很慢,而且前世审稿编辑让王远三易其稿,所以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收获》。
只不过王远没有想到,他的稿子寄出去不到十天就收到了过稿回复,编辑还在信中告诉他,会把《一个都不能少》安排在下一期发表。
《收获》杂志之所以这么着急,可能有以下原因。
由于《收获》杂志位于申城,多少沾染了一点申城人精打细算的毛病,直到现在还延续着几年前的稿费标准,即每千字60-80元。[注]
要知道在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羊城,92年报纸和杂志的稿费就涨到了千字100元,有些质量好的文章甚至能够拿到千字150-160元。
不过给稿费最大方的并不是羊城,而是位于荆楚省江城市的《知音》杂志。只要文章符合他们的收稿标准,他们甚至能给出千字200元以上的高价。
作家也是人,也要吃饭,当然是哪里的稿费高就往哪里投,所以就连《收获》这种殿堂级的文学杂志也面临着好稿子不够用的情况。
前世王远的处女作就能发表在《人民文学》上,而且他的长篇小说《青春无悔》还拿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写作功底自然没有问题。
再加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性很强,很符合《收获》的收稿标准,因此审稿的编辑马上拍板定下,给出了千字70元的价格。
凭心而论,这个价格已经是知名作者的待遇,只是仍然配不上这篇小说的质量。
幸好王远并不在乎稿费,写小说才赚几个钱?
就算给他千字200元,这篇只有2万多字的短篇小说顶多帮他赚回四千来块。
说句不吹牛的话,等他弄完临钢信息中心的项目,最少也要含泪赚上四十万。
作为一名重生者和官二代,他赚钱的路子实在是太多了。
写小说除非他能写出《哈利波特》、《暮光之城》、《饥饿游戏》这样的大爆小说,否则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东西。
如果王远还记得这些小说的详细内容,肯定毫不犹豫就抄了。
问题是他根本想不起来啊,顶多脑袋里面有一个比较详细的大纲,细节全部需要自已去填充,其难度不比重新写一本小说低。
更何况东方人去写西方小说,怎么都会有一股不伦不类的味道,就好比外国人拍的《西游记》,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拍电影就不同了,前世没有当导演之前王远就喜欢拉片,还特意在家里装修了一间专业级别的电影放映室,这些年他看过的中外电影没有一万也有八九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现在的导演水平不说能够比肩彼得·杰克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乔治·卢卡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克里斯托弗·诺兰、马丁·西科塞斯、昆汀·塔伦蒂诺、盖·里奇、吕克·贝松、宫崎骏、李鞍、张一谋……等人,起码也比大部分导演强多了。
再加上他有前世记忆,等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先天就处于优势一方。
套用一句委座名言:“此战优势在我!”
只要王远不出晕招,未来的国际十大名导肯定有他一席之地。
――――――
在王景林和李素琴审问王远的同时,隔壁的韩家也在讨论他。
吃了一碗李素琴特意给她煲的天麻炖鸡后,韩思卉来到她的书房兼琴房,把写有《白月光》的信纸夹在琴谱支架上,对着谱子弹奏起来。
听到琴声的隋艳把洗好的碗筷收进柜子,擦干手走出厨房。
来到客厅后,她看见韩振华坐在沙发上,双眼盯着没有声音,只有画面的电视机,明显心思已经飘到了女儿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