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朝廷而言,田地产量上来了,十税一收上来的田赋,和以前差不多,并不影响朝堂运转。
各地秋赋入了国库,户部上下忙碌半个月,清点出了今年的账目。
冯尚书看了之后,一张老脸如菊花般舒展,笑着进宫向天子禀报:“皇上,今年秋赋比去年多了一成。”
别小看这一成税赋。大梁朝这么大的疆土,秋赋能稳定收起来便是大功德。逐步且稳定地增长,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姜韶华难得见冯尚书喜形于色,笑着打趣:“这么说来,今年户部预算充足,朕可以让军队再扩充一些兵力了?”
冯尚书思虑片刻:“各军队可以招募些新兵。”
姜韶华点点头:“柔然死心不息,修养生息几年,定然还会进犯边关。朕打算,让边军多招募新兵。”
边军一直都是死伤最多折损最重的军队。两年前的国战,边军损了将近五成,简直快被打残了。这两年来不停招募新兵,勉强恢复了之前的兵力。新兵要操练,要实战,要兵器要盔甲要战马,总之,样样都要消耗钱粮。
冯尚书不管这些,只负责筹措钱粮,算了一会儿,给了个比较精准的数字:“新增的兵力不超过两万人,还是养得起的。”
正经大事,朝廷要发明旨。
姜韶华吩咐下去,王舒王舍人便去拟旨,发往边军。
范大将军接到圣旨后,喜不自胜:“太好了!皇上心里一直惦记着我们边军哪!”
“皇上这般厚待边军,我们可不能负了皇恩。”
范大将军一脸振奋:“皇上准我们边军落扩充两万人。还令刘将军来替我们练兵。”
朝中姓刘的武将有几个,范大将军口中的这位刘将军,正是南阳亲卫营的刘恒昌。
南阳亲卫营在两年前一战成名,被誉为大梁第一精兵。刘恒昌声名鹊起,甚至有人称背地里传言,将来威远公兼左大将军退了,接替之人肯定是刘恒昌。
天子特意派了心腹武将前来,范大将军非但没觉得被冒犯,甚至是满心欢喜。
刘恒昌前程远大,不可能一直留在边军。就是来帮忙练兵。最多练个一年半载就回京城去了。
功劳是刘恒昌的,练出来的兵可都是边军精锐。说起来,还是他占了大便宜。
当然,这也是范大将军性格使然。换了霸道的左大将军,绝不会容忍自己麾下的将士听别人号令。
一个月后,刘恒昌带着五百人来了边军。这五百人,皆是从亲卫营挑出来的精锐。刘恒昌一个人,不可能练出十万精兵。这五百人,会被打散,分到边军的队伍里做练兵校尉。一个人负责练两百个士兵。
在来之前,刘恒昌特意嘱咐众亲卫:“到了边军里,你们只管低头练兵。边军具体事务,不得随意插手,更不得胡乱生事。”
“记住,我们是奉皇上之命来边军练兵,不是来收编边军的,不能惹恼范大将军。”
众亲卫齐齐点头领命。
他们肯定不会乱来。收编边军什么的,他们哪敢。
最多就是宣扬一下女帝陛下的神武和仁慈。边军将士们一颗心要是靠过来,这可怪不得他们。
……
番外之太子
转眼已是昭平九年。
这是女帝陛下登基的第九年,大梁朝堂上的重臣几乎都是天子心腹,政务运转通畅。各军队都在奋力练兵,你争我赶,呈现出一派令人欣慰的气象。
这一年,女帝陛下二十有五,正是青春鼎盛之年。
宝儿公主过了八岁生辰,已经长成英气勃勃的小小少女了。
宝儿公主的太傅一共有四个,有两个是博学多才的翰林大儒,负责教导宝儿公主经史子集。陈丞相和冯尚书也兼了太傅,每过五日要抽出半天时间,教导宝儿公主处理政务和税赋之道。
宝儿公主的武太傅,是宋渊。
女帝陛下实在忙碌,无暇亲自教导女儿习武,便将此重任托付给了最信任的宋统领。偶尔得了空闲,姜韶华会陪女儿过过招。
宝儿习武天赋出众,比起姜韶华少时更胜一筹。可惜的是,姜韶华的一身神力没能传给女儿。不过,身为大梁公主,未来的大梁皇位继承人,宝儿公主身边高手环绕,倒也不必成为绝顶高手。
更难得的是,年少的宝儿对政务颇有兴趣。姜韶华每晚要批阅奏折,宝儿经常陪在一旁,为娘亲研墨,顺便竖着耳朵,听娘亲和陈丞相商议政务。
陈丞相私下里对女帝陛下笑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宝儿公主聪慧且有悟性,将来必成大器。”
姜韶华对女儿也很满意,笑着说道:“宝儿已经八岁了。朕打算今年就册立太子。”
按着大梁习俗,孩童养到八岁就算养住了。不过,这个年岁立太子,还是早了些。
陈丞相略一思忖,低声道:“皇上确定不会再怀孕生育了?”
陈丞相的意思表达的很委婉。
如果姜韶华膝下只有宝儿公主,立宝儿为太子天经地义。可姜韶华这般年轻,万一以后再生个儿子出来,以世人的想法,就该将皇位传给儿子。宝儿公主就会陷入尴尬境地。
所以,这等事一定得想好了再做决定。
姜韶华看着陈丞相:“朕不会再生,有宝儿就足够了。”
陈丞相点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老臣这就准备册立太子事宜。”
姜韶华嗯了一声:“让礼部先上奏折。”
这是要让董尚书先挺身而出,先为册立太子一事造声势。这几年来,董尚书不遗余力地推行科举改革,已经快被骂成孤家寡人了。不过,董尚书的圣眷也是肉眼可见的浓厚,地位之高,无人能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