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那书生听懵了,忍不住拱手问道:“敢问大人,为何录我面容?”
官差也是和善,答道:“这是上头下发的法子,就是以防有贼人届时替考舞弊。”
至于他们为啥这么和善?还不是现在不如往日了?人家仙人都对老百姓和气得很,他们要是敢颐指气使,就得担心自己的饭碗。能不能保得住。
一群书生倒抽了一口凉气,不由点头,确实是个防替考的好法子。
可不是嘛?陈秀才研读了爷爷书房里关于科举制的所有书籍,又同赵曦结合了高考制度订下的方案。
这般严谨的态度,让不少来报名的书生看到了希望,不像是搞着玩儿的,仙人似乎认了真。报名费也不贵,也就二十文钱,确实可以试试。
消息一出,光是当天在桃源县报名者就有三百人,还有更多人在观望。
其他县也接到了桃源半月报,进行了发售,针对那些偏远村庄小老百姓压根不感兴趣,就先把村长弄来先搞一份回去。
听说有村子买了一两份报纸,村长也是聪明,请读书人先念上面的《聊斋志异》,蒲先生故事写得极吸引人,古代又没太多娱乐活动,听得老百姓一愣一愣的,又不断鼓掌,直呼精彩。
故事说完了,这才说起了报纸上的其他内容,诸如赵志民仙人的种田心得之类,让偏远村庄的老百姓慢慢接受报纸。
“仙人的意思是说,以后娃娃们都能去学堂里读书?”
有老百姓不敢相信,“若是我儿子能读书识字,那是不是等他满了十四岁,也能去参加考试?说不定也做个官?”
这,不是在做梦吧?
村里少有的书生点点头:“按报纸所说,应该就是这样。”
那书生也蠢蠢欲动起来,想去报个名试试。左右不过几个月的时间。
正在说话间,就见一个身形颀长,面容英俊如朗月的年轻男子肩上扛着一锄头走来,笑了声道:“法子倒是不错。”
众人见那人走过,忙起身拱手道:“陶先生好。”
这陶先生是个奇人,听说也是颇有才学,长相更是清风朗月之姿,却躬耕于田野,着实可惜。
书生忙道:“陶先生,您要不要也去报考?”
男子肩扛着锄头笑而走过:“先等咱们郡内的世家答应再说吧,种地去咯。”
-
这报纸一出,的确在郡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赵曦的招贤令字字实在可怕,足以让郡内无数世家惊骇。夏末首次统考,以考试成绩为录取标准,还不看出身地位。
也就是说,他们世家子弟与那些寒门学子,甚至与那些泥腿子竟在同一起跑线上!
他们生来尊贵,怎可让那些人与他们平起平坐?而且……这新政若真的实行,以后怕不止是平起平坐,这些人能骑到他们头上去!
仙人一家统领整个桃源郡,他们不信仙人一家志向只在小小的桃源郡,以后那些人地位可就高了。
这次招录的人,听说是在郡内行各种官吏之责,这若换成天启朝,可不就是入朝为官么?
全郡反对最为厉害的就是钟家,钟德华。
钟老爷子大怒:“万万使不得,这新政一出,岂还有我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