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朱兄,这个法子,究竟是谁想出来的?”
有学子趁机问道,“如此细致又大胆,难道真是山仙入梦,告诉梁知府的?”
“哈哈哈!”
朱小彪不禁大笑起来,“哪里有什么山仙啊!若真有山仙,他会容忍咱们挖山吗?”
“那……”
众学子不禁激动起来,“到底是何等人物想出来的?”
“这个嘛,其实是一位名为李冰的能人,利用山川河流的地利物候规律悟出来的。”
朱小彪笑道,“为百姓谋福,远非读些圣贤书便可。圣贤书让尔等知廉耻懂礼仪,而若为民谋福,当以用心体会,用眼观察,懂民之所难,悟民之所需,是以正解。”
他朝着众学子微微作揖,眼神明亮,“建安初成,仍有各地深陷如益州之苦难,望诸位来日金榜题名之时,牢记今日所感所想,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令我建安王朝成福泽之地,万世千秋,文明永存!”
“愿我建安王朝,万世千秋,文明永存!”
众学子纷纷抬手作揖回礼,声音激昂坚定地喊道。
“今日这劈江的故事,便到此为止,但又绝不会到此为止。”
朱小彪也微微含泪,对着众生道,“诸位,来日方长,有缘再见。”
行完礼,他抬头欲离开,目光却不经意间触及到了纪颂华的视线。
朱小彪朝他微微点头,笑意自然,随即转身离去。
不知身后的纪颂华,心中滋味莫名。
他也已经不在意了。
找到为官的意义,脚踏实地的前行
岷江水患的治水之法,令众学子回味无穷,甚至开始对这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
山是如何形成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风为何会有不同的方向?雷雨天又为何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为何有的鸡蛋能孵出小鸡,有的却不能?又为何有的农作物只能在春天种植?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它们四季皆宜生长?
有没有能让农民农耕更方便的松土用具?又或者有没有能让灌溉更方便的工具?有没有让土壤更肥沃的方法?
学子们不断发散着这些想法,蓦然发现,圣贤书只教会了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他们得以高扬起脑袋,去俯视和排斥那些卑鄙低贱之人。
却没有教会他们,合成家、组成县、聚成城、撑起建安王朝的八方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肥土,是能够省时省力的农具,是不会漏雨可以防洪的石屋,是可以冬季御寒的工具。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搅动风云,平定天下,而朝堂之下,他们这些地方官员,更应该注重的反而是如何脚踏实地的钻研地利物候、数之学,改造早已落后的生活工具。
朝堂上下,各司其职,才能真正为百姓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