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村里人现家里的娘们无论是老的还是少的脸色都不太好看。问她们吧,要么一声不吭;要么就说没事;再火爆一点的直接警告不让管。为此,各家各户没少闹矛盾。最厉害的直接吵到村长、族长那里。村长和族长哭笑不得。本来是一件好事,谁曾想会引起这样的误会呢。这下子不得不对外公开学艺的事情。但核心内容是一丁点都没透露。
知道事情的始末后,各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吵。四五天后,学艺以及盘炕的名单终于确定下来。暂不说学艺的。就说这名单上盘炕的人家比族长预想的还要多。而且有的人家不止盘一个。真可谓是意外之喜。
学盘炕的人总计六十人。其余人家处在观望期还未下定决心。族长说过这个承诺对池家村人永远有效。他们也不急于这一时。
这六十人被分成六个大队,每个大队又分成五个小组。每队选出正副队长直接听命于族长。村长和其他族老负责监督。
池大娟和池冬月每日上午在祠堂授课两个小时讲解理论。每日下午用村里一座废弃的房屋当做练习的地方。用于练习的材料都是废弃回收的,多出的花费都是族里出的。大伙学的很认真。如此过了半月,表现突出的有十几个。学的最快的自然是池大娟和池冬月两家的人。她们有之前的底子比其他人更快理解师傅的意思。大伙也不嫉妒,只是比平时更刻苦罢了。
族里接到的第一笔实践的订单是池夏的。她家盖房所需的材料均已到位。为免夜长梦多,池夏觉得早点开工为好。帮工是从六大队请的人,帮着做饭的就是王德父子以及月奶奶家的翁婿几个。
池夏给出的工钱是一天二十文管一日三餐。肉是她每天现去山上猎的,蔬菜跟村里人买的,主食是杂粮馒头、饭、面条、包子等来回轮换。再加上熬的浓浓的骨头汤,让每位来做工的人都吃的滚瓜溜圆的。
私底下大伙聊的最多的一句就是今儿吃什么。连池冬月都忍不住担心跑去找池大娟咬耳朵“这么胡吃海喝的,真没关系么不怕最后不出工钱”
池大娟听后用相当怪异的眼神看着老友“那也没见你少吃。至于工钱,你放一百二十个心。就这么点吃的吃不垮小夏的。”
被看的不自在的池冬月不自觉整整衣服,嘟哝着“我这不是为小夏担心么”
说着,又挤眉弄眼道“你怎么知道吃不垮你不看看每天这帮人吃多少。这我要是雇主肯定不乐意。”
“小夏会打猎你不会不知道吧”
池大娟突然说道。
池冬月一头雾水,这都哪儿跟哪儿呀。换话题也得提前吱一声吧。
“呆瓜。”
池大娟丢出两字摆摆手走了。
留在原地的池冬月许久恍然大悟。除去肉钱,余下的开支的确不算甚么。刚想找老友继续理论,一抬头人都不见了。气的她直低声咒骂对方。
因着池夏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大伙使出了十二万分的精力。硬生生的将一月的工期压缩到二十天。为此,池夏还特意多了一天的工钱做奖励。哄的大伙喜笑颜开直言她是世界上最好的雇主。
五间青砖大瓦房,东西各两间厢房。除了书房,堂屋、浴室外,每间都盘了炕。厨房与浴室连在一起。浴室的那间特意向阳以防潮湿,以屏风相隔,地下为斜坡设计,弄了一个小的排水口。厕所就是普通的蹲厕,至少比原来好很多。院子里没有铺石板,她打算种些果树、花、蔬菜等。
参观过池夏的四合院,大伙羡慕的不得了。心里想着要是有一天他们也能盖上一座这样的房子就好了。
房子盖好后,池夏和贾应两人迅搬了进去。喜欢哪间住哪间。她之前预定的家具也全都送到了。衣柜、炕桌、炕柜、书桌、饭桌等等,这整个一套下来,她手中的存款又精光了。不过她觉得值得。钱嘛,没有了可以去赚。心头好可不是随时都能碰到的。
如今,村里无一人再敢小瞧池夏。年纪不大本事却不小。将来说亲时不管有钱没钱,有这座房子也足够了。因此,一些家有小郎又与池夏年纪相仿的人家把池夏暗暗记在心上。若非记得她还在孝期,早就有人上门打探了。
池夏自然不知道因为一座房子就让她成为村里热门的妻主人选。池家村虽然都姓池,但不是所有人都沾亲带故。但一般村里的小郎们很少会留在本村。说起来,还是穷惹的祸。
新房子收拾好后都要请客,俗称进火。进火的日子和仪式是由神婆池夏私底下叫她半仙选定的。邀请的是人只有池大娟和池冬月两家。
不是池夏不愿大操大办,实在是过犹不及。村里关于她盖房的钱从何而来一直都有各种传言。有好的自然也有不好的。池夏对此种种都不理会。还是池冬月看不下去,说是池夏会打猎。人们顿时茅塞顿开。先前池夏打到野猪他们一直以为是靠运气。没想到,她是真的有本事。既而又有人想起池爹,也就不再怀疑甚么。池爹当年英勇的风采可是一直留在人们的心里。
这一次进火,让池夏这个人自池爹去世后第一次公开正式的亮相在村民面前。大伙对她的观感比之前更深刻一些。同时,她的打猎也过了明路。以后就算她再采买也不会让人觉得奇怪。猎户本就比一般人家富足一些。
其实,池夏之所以要盖房一方面是为过冬做准备,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抵御野兽。冬天的时候,这里真的会有野兽下山觅食。但是让她搬到其它地方,她也不愿意。这个地方别人或许觉得不够好。但在她眼里没有比这儿更适合更好的地方了。或许也有一点雏鸟情结的缘故。
池夏家的四合院完成后,六大队正式忙碌起来。除了原先预定的,六大队的人后来也预定了不少。这样算来,村里几乎有一半的人家盘了炕。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磨练,大伙手艺比之前要扎实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