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下来就面临各种挑战。
首先是食物。为了获得足够果腹的食物,上古时期人要与动物斗,要与大自然斗。接下来,奴隶同奴隶主斗,农民同地主斗,工人同资本家斗。
剩余产品出现后,人们依然在斗。部落同部落斗,国家同国家斗,部落、国家内部不同阶级之间,甚至同一阶级内部,依然在斗。
当一个人站在权力的最高峰时,他还要同天斗。
说来说去,当一个人不再为获得食物发愁时,其余的斗争都是在同自己斗,同自己心中的贪欲斗。一个人如果不能战胜自己的贪欲,他最终的结局就是同天斗到死。
获得食物,是赤子的唯一追求。婴儿争夺母亲的乳汁,被持“人性本恶”
论者用作最有力的论据。至于其他的“心”
,诸如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都是后天逐渐养成的。
正因为有了上面这些个“心”
,人类才永不停歇地在斗。
政治家带领人们同别人斗;圣人教导人们同自己斗。
同别人斗的结局是把别人原有的东西或即将拥有的东西占为己有;同自己斗的结局是把心中负面的东西逐渐清除掉。一个做“加法”
,一个做“减法”
。
告别赤子时代以后,人就开始逐渐分裂了。善念与恶念并存,谦逊与傲慢同生,追求与满足此消彼长,自我与普世一重一轻。人这一生,就是这些个对立面互相攻伐、你死我活的斗争过程。
金庸在他的作品中创造了许多种武功,如果从哲学层面讲,最高的当属周伯通的“左右互搏术”
。书中说这种武功的原理是“一心二用”
,可是如果放在心理学层面,还是人身上两颗心的相互较量。你的武功究竟是用来杀人还是救人你的本事究竟是用来造福苍生还是危害人类
无独有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了一个六耳猕猴的角色。六耳猕猴其实就是另外一个真实的孙悟空,是那个带着若干人心、同时具有魔性的孙悟空。当孙悟空和六耳猕猴打到灵山时,如来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
这就点明了孙悟空和六耳猕猴是同一个人身上性格分裂的两种表现。孙悟空代表“天使”
那一面,六耳猕猴代表“魔鬼”
那一面。如来通过点出六耳猕猴的出身也就间接向孙悟空点明了他身上还具有魔性,孙悟空也马上明白了,所以他才用实际行动(一棒打死六耳猕猴)来表示自己已经打消了二心,从此以后只有一心——一心向佛之心。
我们通常说战胜别人不容易,战胜自己更难。孙悟空从踏上西天取经之路起,一路尽心尽力地保护唐僧,降妖除魔,在一次次磨难中不断成长。最后终于战胜了自己的心魔——一棒打死了六耳猕猴。从此,这个取经团队变得和谐了。孙悟空最终也得成正果了。
取经的路就在脚下;天使与魔鬼的角逐就在念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