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完美小说网>欧阳修讲故事 > 第二节 欧阳修的散文名篇(第2页)

第二节 欧阳修的散文名篇(第2页)

《醉翁亭记》一文传到东京后,太常博士、曲作家沈遵特意跑到滁州,拜访欧阳修,见琅玡山水确如欧阳修妙笔所绘,就动了兴致,觉得很有必要把此文的意思用曲表达出来,于是创作了一支宫声三叠的琴曲《醉翁吟》。曲子传出去后,很快在文人雅士中传播开来,他们一边听着曲子,一边根据曲调想象着琅玡山的山水美景。

至和二年(1055)秋天,欧阳修奉诏出使辽国,沈遵在恩州(治今河北省清河县)和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州市)之间的一个驿站,碰巧见到了欧阳修,二人很是高兴,置酒相贺。酒鼾耳热之时,沈遵操琴为欧阳修等人演奏《醉翁吟》,众人听得如痴如醉。一曲终了,沈遵请求欧阳修为此曲作词,欧阳修爽快地答应了,于是让随从们磨墨取纸。欧阳修思考了一会儿,提笔开写,名曰《醉翁吟》(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居士集卷十五。,全词内容如下:

始翁之来,兽见而深伏,鸟见而高飞。翁醒而往兮,醉而归。朝醒暮醉兮,无有四时。鸟鸣乐其林,兽出游其蹊。咿嘤啁哳于翁前兮,醉不知。有心不能以无情兮,有合必有离。水潺潺兮,翁忽去而不顾。山岑岑兮,翁复来而几时?风袅袅兮山木落,春年年兮山草菲。嗟我无德于其人兮,有情于山禽与野麋。贤哉沈子兮,能写我心而慰彼相思。

但是,据苏轼后来记载,该词与琴声不合。欧阳修去世后三十多年,沈遵也已经去世,庐山玉涧道人崔闲是操琴高手,又谱了新曲,请苏轼写了新词。(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居士集卷十五。二、《秋声赋》的写作(一)写作背景

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且兼具二者的特点。自唐代以来,科举考试一直考赋,欧阳修初次在随州参加科举考试的题目就是《左氏失之诬论》。后来出现了赋的改良形式,打破了固定的押韵和严格的对仗,加入了大量散文化的语句,偶尔使用押韵。赋向散文的转化,主要成于欧阳修和苏轼之手。这种新的题材被称为“文赋”

,保留了一些诗歌的风格,又增加了散文的叙述与阐释功能。

《秋声赋》写于嘉祐四年(1059)的深秋,地点为东京的深夜,时年欧阳修五十三岁,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在欧阳修所有传世散文中,虽然《醉翁亭记》的影响最大,但就思想性而言,《秋声赋》所蕴含的思想最深刻。《秋声赋》首先反映的是欧阳修关于生命的哲学的高度认识,其次才是忧国忧民的情怀。该文的写作,可能萌芽于庆历五年(1045)九月底,欧阳修一家由北方前往滁州。途中,时值深秋,欧阳修赋诗一首,表达内心的感受:

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

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十一《自河北贬滁初入汴河闻雁》。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加,欧阳修逐渐产生人生暮年、无限悲凉的感觉,到嘉祐四年深秋的某夜,此文才彻底酝酿成熟,欧阳修一挥而就,这也成为欧阳修的代表作。

为了使读者能够赏析此文所流露出的人生悲壮之美,特将全文摘录如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唯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二)文本的深度分析

这篇文章透出深深的悲凉。欧阳修何以会滋生出这种悲凉意识呢?笔者认为,这是由多种因素酿就的。

嘉祐三年(1058)六月,朝廷任命欧阳修权知开封府,欧阳修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实非所能,亦非所乐,又非所堪。”

(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四七。欧阳修接到任命之后,推辞不掉,只好接受。

大宋开封知府的遴选,肯定不同于其他所有的府,标准相当高,“既要对皇帝忠诚,又要有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工作能力”

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欧阳修的朋友范仲淹、蔡襄、包拯先后知开封府,政绩都很不错。

同年冬天,欧阳修的身体状况愈加糟糕,而开封府的各项事务又非常繁杂。欧阳修在给好友王陶的信中写道:“此前十年,从没有晚上还在灯下批阅文书,现在则每天晚上在灯下批阅数十张文书。”

(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四七。这对患了多年眼疾的欧阳修而言,无疑是一种折磨。这年的冬天特别寒冷,且雨雪交加,嘉祐三年(1058)闰腊月二十五前后,下了一场暴雪。梅尧臣在一首诗中写道:“三尺没腰雪,京华频岁无。高低相掩覆,窍隙似封糊。”

(宋)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八。这么大的雪,对于宋代的开封而言,自然罕见。朝廷准备于上元节在东京城举办大型的赏灯节。欧阳修表示反对,他说道:“罕见的寒冬和罕见的大雪,直接导致许多小民失业,街上开张的店铺极少,每天都有人来开封府报告发现有冻死街头的人,御寒的木料和煤炭,由于对外交通几乎断绝,价格暴涨。活不下去的人,干脆投河、投井自杀,一死了断。这种情况下,有几个人还有赏灯的心思?”

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

对书生型的官员欧阳修而言,官位的不断高升,带给他的不尽是快乐,有时候反倒是烦恼、痛苦更多一些。欧阳修在给王素的信中写道:“动有嫌忌,无复纵适,殊无欢意。”

(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四六。写于嘉祐四年(1059)的诗中,也多有反映:“君不见人心百态巧且艰,临危利害两相关。朝为亲戚暮仇敌,自古常嗟交道难。”

(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居士集卷七《鸣鸠》。“抱雏出卵翅羽成,岂料一朝还反目。”

(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居士集卷七《鸣鸠》。欧阳修尽管没有写此类事情的细节,但可以看出他常常是受伤害的一方。

嘉祐四年(1059),御史台官员空缺,仁宗让同为翰林学士的孙抃、胡宿和欧阳修共同举荐两名候选人。此前出现这种现象时,只要有一名翰林学士举荐即可,现在却让他们共同举荐,欧阳修认为是对他的不信任,于是以才识愚暗为由拒绝,且提出以后再有此种现象,他照样不参加,请朝廷还照过去的规矩来,只让孙抃、胡宿单独举荐即可。可见欧阳修在此问题上,非常生气,认为大伤自尊。(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一二。

欧阳修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屡屡写到孤独之感,责怪王素、冯京、王陶等朋友好长时间不给自己写信,恳请他们抽空多给自己写信。赵概外出做官、韩绛成为御史大夫后,他觉得更加孤独。夫人薛氏虽然和他感情很好,儿孙辈对他也不错,但是,他们和他深层次的沟通却达不到。

嘉祐四年(1059)正月,欧阳修在致友人的信中不断言及自己的病情。他在致知成都府王素的信中写道:“自去年秋冬以来,由于天气极度寒冷,好像浑身都有病。特别是眼病,一见光、一刮风就流泪,且眼底疼痛。左臂抬都抬不起来,亏得是左臂,要是右臂的话,就无法干活了。腿脚行走,也愈加缓慢,夫人薛氏也不断犯病。在此背景下,三次向朝廷上札子请求改知洪州,众位宰执害怕朝臣的议论,不敢答应,那意思就是宁让我不便,也不能因为我给朝廷添乱子,奈何奈何!请求解除知开封府的职务、不去洪州也不可以。痛苦呀痛苦,不能在信中多写。”

(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四六。在给吴育的信中写道:“左眼睑上生一疮,牵连得右眼也疼,且疼痛难忍,整日整日得疼。”

(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四五。夏天,欧阳修在致知郓州赵概的信中又一次谈及自己的病情:“今年夏天又遇到罕见的酷暑,青壮年都感到苦不堪受,对于早衰多病的老人而言,可想而知。又忽得哮喘病,喘起来简直有要死的感觉,无奈何请了十天的假,刚上了几天班,病又犯了,只好再次告假,卧床休息,情绪也难以控制。”

(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四六。酒是万万不能喝了,听到王素每天能喝十几杯酒,只能羡慕。欧阳修对家人戏言道:“近日人脆,事需过访。”

(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四八。意思是身体愈加脆弱,闹不好需要早早预料后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