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后主将金帛赏赐给张温,在城南邮亭设宴,命众官送行。孔明殷勤劝酒。正在饮酒的时候,忽然有一人醉醺醺地进来,昂作揖后就入座。张温觉得奇怪,就问孔明:“这人是谁?”
孔明回答:“姓秦,名宓,字子来力,现任益州学士。”
张温笑着说:“号称学士,不知道肚子里有没有学问?”
秦宓严肃地说:“蜀中三尺小童都在学习,何况我呢?”
张温说:“那你都学了些什么?”
秦宓回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衰,圣贤经传,无所不览。”
张温笑道:“你既然这么大口气,那就先以天来问你:天有头吗?”
秦宓说:“有头。”
张温问:“头在哪里?”
秦宓说:“在西方。《诗经》上说:‘乃眷西顾。’由此推断,头在西方。”
张温又问:“天有耳朵吗?”
秦宓回答:“天处在高处却能听到低处的声音。《诗经》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没有耳朵怎么能听呢?”
张温又问:“天有脚吗?”
秦宓说:“有脚。《诗经》说:‘天步艰难。’没有脚怎么能走呢?”
张温又问:“天有姓吗?”
秦宓说:“怎么会没有姓!”
张温问:“姓什么?”
秦宓回答:“姓刘。”
张温问:“怎么知道的?”
秦宓说:“天子姓刘,所以知道。”
张温又问:“太阳是从东方升起吗?”
秦宓回答:“虽然从东方升起,但在西方落下。”
此时秦宓言辞清朗,对答如流,满座的人都很惊讶。张温无话可说,秦宓便问:“先生是东吴名士,既然以天事来问我,必然能深知天理。从前混沌初分,阴阳分开;轻清者上浮成为天,重浊者下沉成为地;到共工氏战败,头撞不周山,天柱折断,地维缺损:天向西北倾斜,地向东南下陷。天既然是轻清而上浮的,为什么会向西北倾斜呢?又不知道轻清之外是什么东西?希望先生教导我。”
张温无言以对,于是离席道歉说:“没想到蜀中多有俊杰!刚刚听了这番谈论,让我茅塞顿开。”
孔明担心张温羞愧,就用好话劝解道:“席间的问答,都是玩笑话。您深知安邦定国之道,何必在意这些口舌之争呢!”
张温拜谢。孔明又命邓芝入吴答礼,与张温同行。张、邓二人拜别孔明,回东吴去了。
再说吴王见张温入蜀未归,就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忽然近臣奏报:“蜀派邓芝同张温入国答礼。”
吴王召他们进来。张温在殿前跪拜,详细陈述后主、孔明的品德,表达希望永结盟好的意愿,还说蜀主特意派邓尚书来答礼。吴王大喜,设宴招待。吴王问邓芝:“如果吴、蜀二国同心灭魏,天下太平,二位君主分治天下,不是很快乐吗?”
邓芝回答:“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如果灭魏之后,不知道天命归于谁。但做君主的各自修养品德,做臣子的各自尽忠,战争才能停止。”
吴王大笑:“您真是诚恳啊!”
于是厚赠邓芝送他回蜀。从此吴、蜀交好。
却说魏国的细作探听到这件事,火报入中原。魏主曹丕得知后,大怒道:“吴、蜀联盟,必然有图谋中原的意图。不如我先去讨伐他们。”
于是召集文武大臣,商议起兵讨伐吴。此时大司马曹仁、太尉贾诩已经去世。侍中辛毗出班奏道:“中原之地,地广人稀,想要用兵,没有什么好处。现在的计策,不如养兵屯田十年,粮食充足、兵强马壮之后再用兵,这样吴、蜀才能被攻破。”
曹丕怒说:“这是迂腐书生的论调!现在吴、蜀联盟,早晚会来侵犯边境,哪有时间等十年!”
当即传旨起兵讨伐吴。司马懿奏道:“吴有长江天险,没有船不能渡过。陛下必须御驾亲征,可以挑选大小战船,从蔡、颖进入淮河,取寿春,到广陵,渡江口,直接攻取南徐,这是上策。”
曹丕听从了。于是日夜赶工,造了十只龙舟,长二十多丈,可容纳两千多人,又准备了三千多只战船。魏黄初五年秋八月,召集大小将士,令曹真为前部,张辽、张、文聘、徐晃等为大将先行,许褚、吕虔为中军护卫,曹休为合后,刘晔、蒋济为参谋官。前后水陆军马三十多万,择日起兵。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在许昌,凡国家大事,都由司马懿决断。暂且不说魏兵起程。
却说东吴的细作探听到这个消息,报告给吴王。近臣慌张地奏报吴王:“如今魏王曹丕,亲自乘坐龙舟,率领水陆大军三十多万,从蔡、颖出入淮,必然取广陵渡江,来攻打江南,非常厉害。”
孙权大惊,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顾雍说:“如今主上既然与西蜀联盟,可以写信给诸葛孔明,让他起兵出汉中,分散魏军的势力;同时派遣一名大将,屯兵南徐来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