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又问:“你老读这些,课文记得住吗?”
“记得住。”
赵晓青自豪又苦恼,必背的她早就背下来了,她的眼睛大概只能识别并存储文字而非数字。
张扬想,她过于努力的表象容易让人忽略她的天赋:“我记得你上次借了三本书,一周就读完了?这么快不会囫囵吞枣吗?”
“我基本都是囫囵吞枣,除了需要细读或是特别喜欢的,其他都是一段旅程式的体验。”
赵晓青想起往事,“我读小学那会儿,我们镇上每年赶两次集,会有卖书的摊子,十块钱一本还是两本,我舍不得买,站在那儿随手选本有眼缘的,两个多小时就读完了。我那时感觉特别幸福,可是后来知道那些书都是盗版的,就不敢看了。”
张扬虽在乡镇,但父母都是老师,家里从没缺过书:“你家很穷吗?”
“不富,我爸妈赚的都是辛苦钱。”
“那你别买纸质书,买电子书,墨水屏挺护眼的,价格也不贵。”
张扬说。
赵晓青摇头,她不了解这些。
张扬好心道:“我宿舍里有一个,明天借你看看?”
“不用了。”
“你别这么死板,科技改变生活。”
“科技已经改变了我的生活,但没必要改变我全部的生活。”
赵晓青犯倔,“谢谢。”
好吧,张扬似乎习惯了她的拒绝,这是她的烦人之处,也是她的特别之处。
元旦晚会那天,美术老师在观众席里支起了相机架。有同学邀请了家长进校,体育馆里一时热闹非常。赵晓青戴着眼镜坐在台下,看流光溢彩的舞台,觉得并不真切,于是,当晚会进行到一半,她在乐声中走出了场馆。
外面不知何时下起了雪籽,雪籽簌簌,像揉皱大片的尼龙。
教学楼离体育馆不远,然而除了二楼和四楼的办公室,其他窗户里都没有亮灯。赵晓青转去图书馆,守馆的老师早就下了班。路上有不少同学从超市折返,揣着零食有说有笑,赵晓青一时不知该去哪儿,恍惚间,一个熟悉的身影朝她走来。
陈琦穿着和她一样的校服,里面是件超厚的卫衣。他戴着卫衣帽子,见了她便笑:“这么冷还出来瞎逛,节目不好看吗?”
“好看。”
“嫌吵是不是?你有人群过敏症。”
赵晓青停下脚步,问他:“那你呢,你瞎逛什么?”
“我饿了,买烤肠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