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如此。”
长叹一声,郡史接着道:“有些话,为人臣子本不该谈论,但又不吐不快,真人是世外高人,说了也无妨,自先帝驾崩之后,当朝国君便对东平王不断打压,理由也是诸多花样,什么言辞过激、骄纵狂妄、目无尊卑,直把当初三郡领地,落得现在一城之主,虽有兵权在手,却也无可奈何,好不让人叹其憋闷。”
“既然张琰手握重兵,那他何不反了国君?”
刘寒锋不无疑惑。
闻听此言,郡史先是一愣,不过片刻功夫再度说道:“常言道:师出无名非惟不胜,那东平王是大忠大孝之人,当今国君乃是其胞兄,又兼陈家辅弼,倘若就此谋反、兄弟相残,不光惹人非议,更无取胜之机。”
“我看未必。”
喝了口茶,刘寒锋道:“贫道听说先帝乃是被现任国君逼宫而死,此事人人皆知,若张琰果真要反,必然以此作为明目,之所以不反,只是时机未到而已,贫道看那张琰深藏雄心,虽只一城之地,却深得百姓爱戴,自古得人心者得天下,方才又听郡史大人论其文治武功,故而断定这东平王必反不可,不过是早晚罢了。”
禅语有云:一灯可解百载暗,一语点醒梦中人。
郡史此时拨云见日、茅塞顿开,思忖道:自住天分化、元皇定基,古往今来哪个拥兵自重的英豪会甘愿久居人下,为这大宝,不知多少骨肉血亲自相残杀,终是我看的浅薄了,想来张琰步步忍让,也是以退为进之计。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二人又聊不久,见夜已深沉,刘寒锋便假意要走,李郡史哪能如他所愿,极力挽留便在李府别苑住了下来。
此后数日,每日筵宴,逛城垂钓、饮茶赏景、谈经论道、交流武学,不在话下。
且说二人日渐熟络,又是志趣相投,郡史突奇想,要与刘寒锋结为异姓兄弟。
刘寒锋当然乐得欣喜,看李郡史如此盛情,又如此诚恳,便不忍继续隐瞒,思索良久,还是将自己真实身份和因何到此悉数告知了他。
人说交浅言深,处世大忌。但刘寒锋偏不这么认为,可能是阅历不足,也可能是年轻气盛,连日来的推心置腹只让刘寒锋觉得此人可以深交。
凝眉多时,李郡史还是狠下心来,认了刘寒锋这个兄弟,士为知己者死,人生一世,良友难寻,便是今后有所牵连,亦无悔也。
一拍既定,便令下人前去采购所需,邀请宾朋,择了吉日,隆重举行。
齐地重礼,诸多事宜,广有大操大办之风,一般大户人家,便是领养个猫狗都要举行盛大仪式,何况是结拜这等大事。
是日辰时,诸客临门,李郡史同刘寒锋分立左右,施礼迎接,但见:
府内外披红挂彩,街两旁鞭炮齐鸣。
往来者一方父母,登门时俱皆权贵。
乱嘈嘈、道贺声不绝于耳。
闹腾腾、送礼者不计其数。
这边钟磬音、升喧鼎沸。
那里锣鼓响、动人精神。
整齐有序,四方遍布着护卫金甲。
前呼后拥,宾朋自八面不断赶来。
二人胸中存义气,更无哪个生异心!
……
一连忙到午时,眼见众皆到场,司礼者即刻高喊出声:吉时已到,恭请结义双方到场!!!
听得喊声,原本热闹的李府猛然变得鸦雀无声,就在这时,九队兵士同出人群,相对站立,各自拔出腰中宝刀,交叉架起。
众人看去,只见两人早已整装站在兵士前方,遥望香案。
“过刀山!!!”
司礼喊道。
得到指令,二人同时踏步,越过九队宝刀交叉后,来到一堆炭火前站定。
“跨火海!!!”
司礼再喊。
又接指令,二人一起踏地借力,一个施出灵气,一个运转内力,眨眼间,便至香案前站好。
围观众人见这架势,纷纷下意识的爆出雷鸣掌声,连连称赞。
众人平息,司礼又喊:“烧黄纸、饮血酒!”
语毕,便有一人上到两人近前,递上黄纸,接过烧了,这边另有二人出得人群,一人托盘,一人执刀,各开手口,滴血入杯,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