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委员会暂定下辖民政局、财政局、警务局、司法局、教育局、科技局、农业局、建设局、造船局、物资局、机械局、化工局、安全局、外务局、商务局、疾病和卫生局、文化与档案局、土著管理局等十几个专门执行机构,以及6军部和海军部。
这些机构的负责人接受总理和分管内阁委员会的任免和领导。
在司法方面,由高等法院和各下级法院作为独立的监察司法机关,负责审判各类案件和行使监督职能……”
夏春泽正说着,一名坐在幸福家园小区业主区域的中年男人站起身,举手提出了一个问题。
“……夏老,您说的我都明白了,有您老和江老在,我们都没什么说的!
但是这個新国家……到底叫个啥?您还没说呢!”
这个男人当然是提前安排好的,夏春泽对他点点头笑道:“……具体的名称还没定下来,我们有几个备选,不过具体是哪个,还是要大家来做决定,要是大家有更合适的名字,现在也可以提出来!”
经过这么一打岔,大部分人的思绪,就从思考未来的国家的体系和制度,转到了思考新的国家的名字上面去了。
这个主意是陈文运想出来的,目的自然是尽量控制事态展,避免会议过程中出现争论和分歧……
即便在现代,大部分人其实根本不在乎什么国家大事,一条明星八卦新闻的热度,肯定比重要的政策文件吸引眼球得多,即使后者关系到无数人的切身利益。
很快,陈文运公布了几个备选的国名——华夏共和国、澳宋共和国、南华共和国、南澳共和国、海宋共和国。
众人中也有人想出了几个名字,比如南楚共和国、南赡部洲共和国、地球联邦等等。
经过众人举手投票,最终还是“南华共和国”
这个中规中矩的名字,得到了最多人的支持。
因为这个名字的提出者——一个名叫苏沐的历史专业的up主——给出的理由非常有说服力。
根据苏沐的说法,现在他们这些人穿越到了十七世纪的澳洲,肯定需要一个说法来跟这个时空的土著表明身份,而且不能透露出自己来自三百五十三年后的现代。
那么,比较好的选择,基本上就只有假称南宋被蒙古灭亡时,逃亡到海外时的华夏遗民了。
唐以前,基本没有去南洋的大规模华人移民,而如果假称郑和下西洋的船工后裔,又容易露馅。
崖山遗民这个宣称,不远不近,刚刚好。
如果基于这一宣称,那么澳洲和澳大利亚相关的名字就肯定不能用了,而“华夏”
是代表中原的称呼,也不合适。
“海宋”
倒是有些贴切,但如果和“宋人”
扯上太多关系,那以那些清朝考据家的本事,说不定也会露出马脚,不如直接摒弃“宋”
的包袱,直接用“南华”
,意为南方的华夏,澳洲大6也要改成南华大6,意为南方的华夏大6!
除了国名之外,苏沐还提议应该从现在开始就编撰从南宋灭亡到现在的“历史”
,至少在出海去旧大6贸易之前,应该有个大致的时间线脉络,不然可能会有麻烦。
搞定了国名后,国旗和国徽倒是并没有在今天就确定下来,这个需要美工来重新设计……期间还有部分工人和海军军官提出要沿用原来的,只是现在国名都变了,这些自然也要变。
结束了这段插曲,会议继续举行,确定了共和国的架构和制度体系后,大家开始举手选出第一任内阁总理和十名内阁委员。
按照流程,候选人一一上台,向众人介绍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理念,同时宣布担任委员会后将要启动的工作。
第一个上台的就是李应淳,这位造船厂老总昨天晚上跟其他人开会开到了后半夜,几乎一夜没睡,就是为了今天的演讲。
他在演讲中宣布,如果他成为内阁总理,将立刻开始执行推动一个名为“六个月恢复计划”
的一揽子项目规划,争取在六个月的时间里,带领大家摆脱生存危机,走向正向循环!
根据这个“六个月恢复计划”
,第一件事,就是调查摸底所有人的特长和工作意愿,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工作和任务,同时仔细轻点各类物资,明析私人和公共财物的产权。
第二件事,则是立刻组织人手,开垦海湾附近的土地,种植土豆和玉米等高产的粮食作物,保障粮食供应的安全。
第三件事,废除除了食物之外的物资配给制,也废除之前的所有货币,型新的记账型货币,开设回收货币的物资商店,调动大家的劳动积极性。
第四件事,动员造船厂和机械厂立刻制定生产力恢复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制造武器和工具,例如开垦所需农用机械和农具、小型的动力渔船,各类冷兵器和热武器,以及交通工具。
第五件事,将目前的警备连和巡逻队改编为正式的6军,并招募有志于军旅的青壮年加入,逐步驱逐附近抱有敌意的土著部落。
同时派遣海军探索附近的海岸线,根据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的分布资料,寻找最重要的煤矿和铁矿,尽快恢复基本的工业生产力。
第六件事,在墨尔本海湾附近选择更合适的建港位置,开设砖窑石灰窑和木材处理厂,开始建造港口和住宅区,解决海军的驻泊和大家的住房问题。
第七件事,成立国立幼儿园,国立中学,国立大学和共和国科学院,继承现代的科学教育体系。
同时成立6军军官学校、海军军官学校、警政军官学校、国立医学院和第一社区医院,为各个领域储备人才。
第七件事,鼓励有一技之长的人开设店铺,满足大家的基本生活需求,无论开饭店餐馆,还是理店成衣店,在一年内都免税。
第八件事,尽快开设造纸和印刷作坊,印刷各类实用性的书籍,并鼓励有兴趣的媒体人开办报纸和杂志,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