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观灯灯富贵,灯前赏月月精神。今宵月色灯光内,尽是观灯玩月人。
九曲黄河灯的传统扎法,是将361根方椽等距离栽成24米见方的黄河阵,使所有椽子横竖成行、对角成行,方阵中央竖起一根12米高的天灯杆,是点将台的象征。
方阵的出口入口平行并列,用五彩牌坊装饰,是阵门的象征,一般都向北开。象征众兵将的方椽之间,用高粱秸绑扎连结成象迷宫一样的方格通道。
让人们从右门入阵,依次转黄河阵内的9个蜗牛状的迷宫圈,其顺序是: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东北角、正东、正南、正西、正北、阵中心,绕过天灯杆后出左门。行人一不小心,走错一个口,就很难走出阵来,在阵中转个没完。
每根方椽的顶端用各种颜色的彩纸糊成灯罩,天黑后点上灯盏儿,时儿跳动的灯头,使光线明暗变化,使九曲黄河阵平添几分神秘,五颜六色且乍隐乍现的灯火格外迷人。
天灯杆顶上是一个1米见方的大灯笼,灯罩四面分别用真、草、隶、篆四体写着“黄河“二字。
上灯后,几里外都能看见。随着时代的变迁,扎黄河的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为了省去刨土坑栽方椽的麻烦,可以预先用水泥、石子做成了中间留有方椽孔的水泥墩,摆阵时按等距离放好墩子插上方椽即可。
为解决高梁秸和芦苇易折断的问题,扎黄河改用小竹杆,即光滑又结实,能够多次使用。
方椽顶上的灯盏儿,先是用小红蜡代替,后来使用节日彩灯代替了小红蜡,既防风又能随意闪烁。
有时还将节日彩灯架在九曲黄河的上空,组成各式各样的图案,并将天灯杆装饰成明珠的造型,霓红灯上下闪烁,更加光彩夺目。
还有一种扎制的方法是在村外扎“九曲黄河八卦阵”
,附以村内挂灯,即以瓜、果、蔬菜、人、畜、禽、兽各种造型图影的灯,有的在灯上写有谜语、故事等。
聘请戏班,扎戏台唱戏,以增加活跃气氛。
村内挂灯,皆与晚间进行。每户至少挂两盏灯,即影壁墙与大门外各挂一灯,也有挂三灯、五灯者。其灯各式各样,有八角灯、六角灯、茄子灯、黄瓜灯、桃灯、苹果灯等,多属自家制作,也有请能工巧匠制作的。
黄河扎好后要向戏班子“请戏神”
一样“请三宫”
,敲锣打鼓到村外将“三宫”
请来,供在黄河出入口的对面。
有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
各种文艺班子演出之前先要串黄河,一般由莲花灯先入黄河,随后依次是龙灯、狮子、武术队、霸王鞭、二鬼摔跤、骑毛驴、跑旱船、踩高跷、戏曲、拉碌碡、太平鼓、体育队……群众。
每逢正月十六晚上,转灯的同时还在黄河边上燃放烟火。
一簇簇火树银花高过了天灯杆,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花色图案,随着清脆悦耳的炮声,在五彩缤纷的黄河上空竞相展现,让人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相传,自封建社会立了玉帝庙、天地水三官庙和古佛殿后,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日都会大摆三天九曲黄河灯会,此风俗从此就盛行起来了。
人们以它来驱逐邪魔,赶走鬼魅,防疾避疫,获得安宁健康。
府谷镇同样以自古相传下来的习惯而年年举行此会。
当地人称此活动为“灯游会”
、“九曲阵”
。
此阵以“九曲”
为图,横竖均以十九行排立的方阵布局,样似黄河阵,阵内设三百六十杆旗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白、青、黑、赤、黄立幡,并以三百六十盏明灯设于旗下,中曲设庙楼一座,供奉曾设黄河阵为兄报仇丧命的云琼碧三霄娘娘,庙顶立三面大旗,三盏高灯。
东西仪门,一为进门,一为出门,象征两仪,四方四正的四处城壕,象征四象。
共七个字,四角四个,东、西、北各一个,形为八卦成九宫,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来构成的。仪门对面设置本县城隍、关帝、财神,以及过往诸神。
游人愿敬则敬,不敬也不强求。府谷镇的“九曲”
的特点是内不设岔道,游人连袖靠肩,在东、西、中三条长街中放心转游,不怕走错路径,更不怕误入迷魂阵,一敞通地畅游直至出口,表示一年通顺大吉。
“上元节”
时的“九曲黄河灯”
每年十三日时点灯,十四日开始,十六日过了子夜结束,三日内昼夜九城辉煌,四方放彩,人聚成海,香烟弥漫,爆竹齐鸣,转城者偷灯送灯,各取所需,九曲待巷游人,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