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这二十万大军可不是杂牌军,其中有整整将近十万的大军是正规军。
别忘记,秦国的都城咸阳也是有大军存在的,这股大军分别有三支,第一支是郎中令军,第二支是卫尉军,第三支是中尉军。
这三支大军都在战场上历练过,你说他们能是杂牌军吗?
更何况,骊山工地可是一群囚徒,说的简单一
点,就是一群亡命之徒。
十万的虎狼之师,配上十万的亡命之徒,你说他们的战斗力能不强悍吗?这一解释让事情变得更加匪夷所思。
要知道,在秦惠文王一朝,秦国的总人口仅仅只有三百万左右,而士兵仅仅只有二十万左右。
但就是这种情况,他依旧能保持发展,也就是对外扩张。
他先是平定巴蜀之地,后是攻占楚国的商於之地,再是将义渠打到元气大伤。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六国已经开始敌视秦国。
毕竟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兼并的时代,你一个国家不断的吞并其他国家的领土,很难不引起别人的注意。
仅仅二十万大军的秦国都能打出如此辉煌的战绩,而整整四十万的大军竟然守不住秦国的基业,你说这离谱不离谱?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出在后人对于局势的误解。
秦国分别在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41年,受到六国联军的五次进攻。
而在这五次的进攻里,秦国可没有一次是六国的对手。
公元前318年这次的六国攻秦,秦国被压在函谷关内,连关都不敢出。
而在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87年,这两次六国攻秦,秦国都是割地求和。
特别是公元前298年这一次,仅仅只有齐、魏、韩三个国家联合攻秦,但结果是什么呢?竟然被打进函谷关内。
也怪不得秦国会将韩国的一部分领土,魏国的一部分领土,还给他们。
毕竟要是不还给他们的话,他们要是赖在函谷关里面不走,那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
而公元前247年的那一次六国攻秦,与公元前318年的那一次六国攻秦一样,秦国都是龟缩在函谷关里,不敢露面。
唯一的一次胜利是公元前241年这一次,而这一次在位的君王已经是秦始皇。
总而言之,秦国从始至终都无法以一个秦国的力量抗衡团结起来的六国。
既然如此,六国为什么不将秦国给灭掉呢?因为秦国间谍机构的发达。
战国四大名将前两位的白起、王翦都是秦国人,而后两位的廉颇、李牧都是赵国人。
但是这两位出自于赵国的名将是死在战场上吗?不是死在战场上,是死在赵国的朝廷斗争。
而把他们两个整死的人都很一致,那就是赵国的丞相郭开。
郭开为什么要陷害他们呢?因为他的口袋里有秦国的金子。
有的人或许会说,廉颇不是在魏国孤独终老吗?
廉颇的确是在魏国孤独终老,但在这之前,他有机会回到赵国,但由于郭开从中作梗,以至于他只能一辈子望着赵国的方向叹息。
原本廉颇在已经吃下一斗米,十斤肉的情况下,依旧能披甲上马,但到了使者的口里,却是廉颇能吃是真,但是却不断的上厕所。
你说就这种情况,赵王还敢用他吗?使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是郭开的使者。
被秦国渗透的并不止赵国这一个国家,还有齐国,而齐国的渗透程度相比于赵国更加的离谱。
离谱到什么程度呢?离谱到齐王建要到秦国给秦王当臣子。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齐国的大臣,因为他们都收到了秦国的好处。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齐国是六国中唯一一个没有反抗秦国就直接投降的国家。
毕竟齐国都已经被渗透成这样,就算齐王建有反抗的心,也没有人跟随他一同反抗。
更何况,当时的六国就只剩下一个齐国,他反抗也得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
战国中期也就只有赵国、齐国、楚国这三个国家能与秦国掰手腕,赵国、齐国都已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站在秦国那一边。
你说单凭一个楚国能扛得住秦国的攻打吗?肯定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