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完美小说网>诸天大明从聊天群开始 > 第五章 朱元璋废丞相和朱瞻基设内书堂(第3页)

第五章 朱元璋废丞相和朱瞻基设内书堂(第3页)

但是影响皇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丞相影响皇权的问题解决后,又有了其他问题。

丞相被废后因为皇帝的精力有限,于是不得不成立一个机要秘书处来协助他。

这个秘书处,也就是“内阁”

渐渐的,原来的相权又转移到内阁里去了。

朱棣替他的老父亲仗义执言道“但是这些事对于皇帝的权利来说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不是吗?要说宦官乱政,应该从朱瞻基你设置了内书堂,让宦官们学会了读书识字开始说起。”

跟其他的朝代比起来,明朝的太监绝对是最为出名的,不论是权倾朝野的“立皇帝”

刘瑾,又或者是只手遮天的“九千岁”

魏忠贤,再或者是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的“狗头军师”

王振,都是名人名监。

而明朝之所以能够出现那么多有名的宦官,个个还都能玩出不同的花样。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明朝的宦官手里拥有着权势,他们的文化水准也很高,这人一旦学习了知识,见识了更为广阔的天空,他的心也就会随之而变大!

而原本眼界并不开阔的宦官接触到了知识,从此有了文化的宦官们眼界变得开阔,而一个聪明而又有文化的人,又怎么会甘心过默默无闻的日子。

于是有理想、有抱负,懂权术、懂阴谋,的宦官们开始在权力斗争的旋涡中搅弄风云。

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内书堂的成立。

其实一开始教宦官读书这件事儿吧,也不能把锅全都扔给朱瞻基,早在朱元璋和朱棣的那时候,教宦官们识文断字的情况就已经发生了。

毕竟在皇宫深处,一般大臣是不能进去了的,皇上、皇后、嫔妃、太子、皇子之类的,她们的身边接触到的不是宫女就是宦官,这要真全是文盲,往左看一个笨蛋,往右看一个傻蛋,那多闹心。

再把老朱家的下一代给带傻了!

当然了朱瞻基成立内书堂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还要从朱元璋设立的内阁说起。。。

朱棣当初建立内阁目的是为了帮皇帝处理政务,各地官员上书的奏折交于内阁进行初步处理,写好处理意见,这就是内阁所谓的票拟权。

为了防止其权力过大,朱棣还将内阁成员的官职降低。

问题是朱高炽当皇帝以后,因为内阁成员在皇位之争中突出的表现,又不能违背其父亲初衷,所以就搞出了一套兼职体系,变相提高了内阁的职位,于是本来平衡的天平倒向了文官一端。

文官一家独大的局面其实也算是朱元璋撤销丞相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原本有丞相在文臣与皇帝之间制衡,但丞相被朱元璋撤销后,文臣与皇帝直接面对面,一旦发生冲突,局面就显得很尴尬。

又因为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内阁的权力与地位提高,文官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一大截。

而文官们又将儒家经典烂熟于心,什么忠君爱国,什么直言进谏都是基本操作。皇帝一旦有什么小动作,立刻会有文官上书开喷。。。

经常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有人出来喷一喷。

朱高炽还好说,只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驾崩了,朱瞻基可倒霉了,要面对这样的折磨很久,更别说朱瞻基还有一个斗蟋蟀的爱好,被文臣们抓住这个小辫子,有事没事的就上书斥责他这一爱好,搞的朱瞻基心态都要崩了。

而且明朝的文臣也是就会欺负老实人,面对朱元璋和朱棣这样的狠角色,他们那是闭口不言,但面对朱高炽与朱瞻基就截然不同了,这两位皇帝心善,冒犯了他们也只是打打屁股而已。洒洒水啦,完全无所谓的。

﹋v﹋

因为皇帝的仁慈助长了他们想青史留名的想法,所以这些个文臣是一个个不怕死的往前冲,这让朱瞻基很苦恼。

对于这些文臣朱瞻基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打了他们反而让他们开心,留了一个不畏权势的好名声,不打他们的话,岂不是默认了自已的行为不合礼法!更膈应人。

随着内阁权力的增大,文官地位提高,让朱瞻基对于这些“喷子”

都避让三分。

而除了文臣以外,宦官也是皇帝经常能接触到的一个群体。

在皇帝的心里,宦官可不是坏人,他们乖巧听话又善解人意。

因此朱瞻基想到了利用宦官去制衡这些文臣,以确保权力的天平能够重新平衡。

当然,在宦官加入皇帝阵营前,必须先解最后一个问题,那就帮宦官们扫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