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剩下的就不带了,留着您用吧。”
听着儿媳妇的话,婆婆的眼睛湿润了。临走的时候,她把几个孩子送出去很远才回到家。
来到了新家,把车上的东西拎到屋里。大哥、二哥都说地点好,房子好,价格便宜。
家搬过来先要了灶。桑梓馨把大锅点着,锅里煮了六个鸡蛋。桑梓馨叮嘱大哥、二哥,“晚上一定要来家里吃饭,把嫂子和孩子都带来。”
大哥、二哥推拖着。
“要来,不然也用不着找两位哥哥。”
卫大平说。
“这是我们定下来的,一定要来。”
桑梓馨认真的说。
两位哥哥只好答应。哥仨出了家门,各自上班去了。
桑梓馨和单位请了假,她一边收拾着屋子,一边和儿子说着话。“儿子,这是咱们自己的房子,你喜不喜欢?”
“喜欢。”
卫圩高兴的说。
“喜欢让姥姥看你,还是让奶奶看你?”
她又问儿子。
“姥姥。”
卫圩说。
“那就让姥姥看着你。”
“好吧。”
卫圩一边跟着妈妈,一边高兴的回答。
家具擦得一尘不染,炕也擦完了。桑梓馨坐下来,和儿子瞅了一遍又一遍,确定没有活儿了。她领着儿子到街上的电话亭给妈妈电话。
方华接到女儿的电话,马上就来了。桑梓馨和儿子在路口迎接母亲。
退休的方华并没有答应医院的回聘。尽管己经五十多了,但她仍有青、中年时清丽雅致的气质与神韵。
桑梓馨老远就见到母亲的身影,方华来到女儿和外孙跟前,弯下腰就要抱卫圩,桑梓馨制止了母亲的好意。“妈,他都这么大了,不用抱了。”
方华站起来,对女儿和外孙子,笑了。
“院儿里这么干净。”
方华和女儿、外孙子走进院里。“还种着园子。”
“妈,你看它们长得多好。”
“是的,种的还挺全……”
母、女俩一边谈着,打开了屋门。外屋地是锅台一一锅台连着炕,是东北一直的传承。锅、即可做饭,又能溜、扒、咕噜、炖。而且用过的火,转为烟火,穿过火炕,直冲烟囱。于是缕缕青烟直上云天。立柜站着屋里的一面墙,看上去很协调、规矩。方华环顾着屋子,兴奋地坐到了椅子上,桑梓馨把水杯端给了母亲,她接过来放到了桌上,关切的问女儿,“买房,钱够了吗?”
桑梓馨看着善良、操心的母亲,“够了,全都办妥了。”
方华放心的笑了。接着母女俩唠了一会儿嗑儿。“妈,您带卫圩,是在我们家好,还是把孩子送过去?”
“你看怎么样好。”
方华又反问女儿。
“我弟弟两口子是啥意见?”
桑梓馨问。
方华很佩服女儿的做法,还没等她说话,女儿又说:“还是把孩子送过去吧。一是:不用您来回辛苦,再者:冬天冷,往回走都黑了,很不方便。”
“好,你弟弟他们也是这个意见。”
方华高兴地说。
桑梓馨也很高兴。“妈,我小弟结婚有几年了,怎么还没有孩子?”
“我问过慧兰,她说她没病。”
方华忧心忡忡的说。
“妈,有时间您领着我弟到医院查一查。”
桑梓馨关心的说。
“我说过,你弟弟却说他没病。”
方华无奈的说。
“不检查怎么知道,哪天我领他去。”
桑梓馨说。
方华说:“很好,你弟弟最听你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