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菜籽的工具叫“连枷”
,因为是一次接一次的连续打,有的地方也称之为“连盖”
。
这是用竹子自制的简单工具,也是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传统工具。
村民们先在空地里铺上一块大的塑料布,将晒干的菜籽杆放在大塑料布上,然后用“连盖”
不停地敲打,直到菜籽粒都打出来。
打连盖是一种巧活,利用惯性使上面的竹块旋转拍打,“啪!啪!啪!”
的敲打声一下接一下,不急不缓,踏实而有节奏的响着。
接下来是筛选。打完油菜籽后,把空空的油菜秸秆堆在一边。塑料布上面是一层厚厚的碎荚空壳和油菜籽,它们混在一起尚未分出来。
然后村民会用筛子进行筛选,他们把多余的菜荚壳筛出来。筛着筛着,身后的碎荚空壳堆得就会越来越高,塑料布里的却越来越少,而乌黑发亮的油菜籽越来越多。
接着再用一个细密的小筛子筛出干净的油菜籽。
用簸箕把油菜籽倒在小筛子上,一人迎风来筛。风一吹,细细碎碎残余的油菜荚屑随风斜斜飘落在竹匾外,黑亮亮、圆溜溜的油菜籽像雨滴一样径直落在铺好的竹匾里。
筛好的油菜籽还要进行晾晒。晾晒后用风车再次进行过滤,除去籽粒中的泥沙、灰尘等杂质,最后装袋就可以送入油坊榨油了。
大队的油坊是一个很大很宽的草房,油坊必须是草房,因为打油有很大的振动,瓦房不防震。
油坊现在用的是土法榨油。它的工艺已经延续了千百年,那复杂的工艺,壮观的场面,榨油的匠人那威风凛凛的气势,让看过的人难以忘怀。
大队的榨油匠是提前找好的,都是去年在大队油坊榨过油的村民们。
因为“榨油”
是一项重体力劳动,并非任何人都能胜任的。榨油匠起码要有一米七八的个子,最重要的是要有强壮的身体,用农村的话说就是要有一把气力。
这次大队长一共找来十多个人在油坊干活。
当村民们把费尽辛苦才得来的一袋子一袋子的油菜籽送入油坊之后,油坊开榨了。
榨油的工序是,先炒油菜籽。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儿,要把油菜籽炒的生熟程度适宜,不够熟和过熟都会影响出油率。这项活儿非经过专业培训的熟练工不可。
油菜籽炒好后,放在碾米用的碾槽中稍微碾几转,以油菜籽捧在手中能捏成饼为宜。
再用伸展的谷草一把,一头扎紧,放在两个重迭在一起的油圈内,散开呈菊花状。
然后倒进碾好的油菜籽,赤脚踩紧,再将冒在油圈外的谷草收紧压好,连油圈形成圆饼,这道程序叫作“踩油窝子”
。
窝子踩好后开始装进榨壳子,一般一榨油装二十多个油窝子,大约可出一百多斤清油。
榨壳子仰卧,一头高一头底,中间的装油窝子的缺口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