郤犫好像要死了。
这人替晋国国君到鲁国借兵,为什么落得要死的下场
那肯定是借兵失败了。
为什么借兵失败
这个原因就有很多了,文靖安全部归结为两个,一个是内因,一个外因。
内因比较简单,就是郤犫本人的问题。
外因相对复杂,比如敌国为难、鲁国君臣反对、两国历史遗留问题等等。
外因比较复先不管,直接从内因着手分析,假如借兵失败是郤犫自己的问题,那他因为什么犯了致命的失误
古人和今人一样有无数种作死方法,这很难确定,但文靖安想到既然是儒家这一套,那么总体离不开“仁义礼智信”
这几样,董仲舒将这五种品德称为“五常”
。事实上后世儒家弟子选择左丘、公羊和谷梁作为注释春秋的三本权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三传部分体现了儒家要求的“仁义礼智信”
这五常主题。
那么郤犫之死大概率就是他犯了儒家这五常忌讳,要么他不讲仁义,要么失礼失智失信。
想到这点,文靖安福至心灵,感觉自己跟答案已经很近了
他现在就算是写五张纸条抓阄,也有五分之一蒙对的机会,笔答题变成了选择题
但还不够,还要深入分析。
先排除仁义,兵者国之大事,晋国派人出去借兵求援,关系自家生死存亡,国君和朝臣肯定不会派个不仁不义的东西出去,而且在晋国这边来看,派出去借兵的大臣脑子也要灵光,智商这方面要过得去,弱智别想来了,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
,辨别是非是需要智慧的。
那就只剩下礼和信。
诚信这个主题相当具备吸引力,文靖安都蠢蠢欲动了,可又想到,郤犫如果是因为失信而死,那也应该是在借到兵马之后因为拒绝实现承诺被杀了,现在他没借到兵,而且晋国既然都知道不派不仁不义的东西出去了,那也不应该派一个失信之人去借兵,这人名声一定要好才能得到鲁国君臣认可。
如此,只剩下失礼这一项。
文靖安读过史书,春秋时晋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大国向小国借兵就像有钱人向穷人借钱,一般来说,我们穷人跟别人借钱都是好声好气甚至低三下四的,关键时刻认孙子也行,但晋国这种大国不同,就算是借钱,他派出去的使臣也要高人一等保持所谓的体面。
文靖安脑补那个郤犫到了鲁国朝堂应该是这么说的“你们借不借不借就弄你”
在孔子的眼里,春秋礼崩乐坏,他作为鲁国人,于公于私都看不起郤犫这类自以为是不讲礼数之流,左丘明是孔子的知音,他写左传注释孔子的春秋,两人一定心意相通。
故此,郤犫的灭亡是因为他这人太狂了,自恃大国之臣而不讲礼节
想到这一层,文靖安豁然开朗,有种冲出迷障的惊喜,这一刻,仿佛他与考官也成了知音
关键是想到礼节这一层之后,他陡然记起了至关重要的一句话
将事不敬
十三年春,晋侯使郤锜来乞师将事不敬
左丘明后面的注释他背不出来,但“不敬”
这两个字已然足够,直接印证了他前面全部的猜想
至此,他正式把第五道题的主题定为“礼仪”
二字
如获至宝,他把礼仪两个字圈出来,压住内心激动,将剩下的空白草稿纸都取出来,忠孝仁义礼智信是他和陈崇章、林宁宴等人的必练题,他也不用打腹稿,直接动笔。
被堵住太久的地方一旦通畅了,那就有种所向披靡的畅快感。
他原本想到的是中午十二时开始选题动笔,如今到了中午十二时,他已经把最后一篇的答案全部誊抄到了答题卷上,不过写到这时他早已经冷静下来了,放下笔,回过头,将全部五篇文章都仔细检查一遍。
到了下午一时,明远楼那边钟声再次响起,监考官如期进入考舍接受考生交卷。
这一次,文靖安带着考卷和草稿纸跟了上去。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o21o91519:26:252o21o9162o:13:5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游手好闲妞1个;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唯物倾语1个;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请牢记收藏,&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