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他的连排长,则基本不变。
完成整编后的第三天,周卫国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命令。
那是以常校长的名义发来的,命令内容是要虎贲团离开昆山,乘火车开赴金陵驻守。
常校长的用意很简单,如今淞沪战场还没有分出胜负,让周卫国率虎贲团驻守金陵,当然不会是为了提前布防,拱卫国都,而是常校长太器重他,想要保全他,不想将他置于险地。
除了周卫国表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指导能力,让常校长动了爱才之心外,主要原因应该还是周卫国和虎贲团如今已经成为了名震天下的抗日英模部队。
国民政府需要这么一支部队来鼓舞军心和士气,凝聚全民族抗战的意志力。
说白了,就是要把他们当成一面旗帜,成为全中国四万万民众,数百万将士的精神脊柱。
但是,周卫国两世为人,且皆是拥有一腔热血,甘愿为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军人,在如今国难当头,民族生死存亡之际。
他又怎么可能置身事外,贪图享乐?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大可不必参军,在罗店的时候,更不会冒死去增援姚子清的部队,回家做阔少爷就可以了。
();() 不止周卫国,虎贲团的骨干军官也皆是一脸不情愿,所以,经过商议后,周卫国立即慷慨激扬的通过第三战区前敌指挥部给常校长回电一封,拒绝了这个任命。
并且主动要求要再上前线,与数十万兄弟部队,继续为国征战,杀鬼子,保上海。
当王世和将虎贲团的电文递交到常校长手里的时候,常校长不禁眉头一皱,并不是因为周卫国抗命不尊。
事实上,周卫国等一众虎贲团骨干军官的反应,反而是让他这个领袖打心底欣慰,虽然他们抗命不遵,但却不是因为贪生怕死。
反而是想要重返前线,为国效忠。
这样时刻想着报效家国,为自己分忧的部下上哪里找去?
若是所有党国将士皆如此,何愁日寇不灭?
常校长可以想象得到,若是将周卫国的这份电文通报出去,必定会使周卫国和虎贲团的声望再提升一个台阶,更加坚定无数国人的抗战之决心。
王世和似乎看穿了常校长的心思,他询问道:“委座,您是舍不得让周卫国和虎贲团继续上前线吗?”
常校长点头:“周卫国虽然拥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指导能力,但虎贲团的力量毕竟太过渺小,并非是一支能瞬间扭转乾坤的战略性部队。
淞沪战场,我军数十万部队都上去了,多虎贲团一个不多,少虎贲团一个不少。
更关键的是,虎贲团在宝山城毙敌数千,立下不世之战功的同时,也给日寇带去了巨大的耻辱。
一旦日寇在淞沪前线发现虎贲团,必然会不惜一切代价向其发动猛攻。
周卫国和虎贲团这一去,便是生死难料啊!
反之,现在周卫国和虎贲团已经成为全国抗日军民心目中的一面旗帜,只要这面旗帜不倒,那将会为抗战大业,带来无穷无尽的好处。
所以,目前就作用而言,与其将虎贲团置于险地,不如将他们后撤到最安全的地带,当精神标杆,抗日旗帜。
这对于整个战略全局而言,反而更有益处。”
王世和是常校长的侄子,心腹中的心腹,所以,他没有任何隐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