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嘞,我这就让人把药给您送过来。”
钟贵身为王府的总管,几乎是自己跑了一趟端了药碗过来。
薛映接过后,这次倒没着急,慢慢地喝着,心里已然明白只要能喝下去些便是不足数,也好过全吐出来。喝了约莫半碗,他将药碗放下,钟贵忙递上一块糕点道:“主子快吃口这个,别被苦着了。”
薛映吃了口糕点,便又听见钟贵在一旁一叠声的夸他,好似他喝得不是一碗药,而是做了了不得的事情,便不好意思起来。“您说得这也太厉害了些。”
“奴婢并不是随意说的,您不知道,有好多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怕喝药。奴婢小时候曾有一干邻居,人长得很是健硕,每次起了烧让他喝完药便叫得如驴一样,吵得街坊四邻都听得见呢。”
钟贵说起过去的事情,讲得绘声绘色。
薛映见他待自己热络,便也随着他说的话去想,想到一个人喊出驴叫声,不由得笑了起来。
“主子多笑笑才好呢。”
钟贵道,“王爷要是见主子这样,心里指不定有多高兴呢。”
许是被念叨了许多遍,才小半天不见,薛映忽而觉得现在便很想见到出门的那个人了。
在勤政殿议了一上午的事情,温承将请封的折子递了上去,走出了宫门。今日并非是朝会,只是皇帝召了几个亲信大臣并皇亲国戚进宫商议,其中便有皇帝对于定北军的布置。
这几年,皇帝一直意欲染指北疆,温承心里有数,想要重新划分势力,意图从中分一杯羹的人也会更多,一时闹不出结果。今日听了朝中重臣的诸多盘算,皆在温承意料之中,倒也没什么,眼下有更要紧的事情。
政事议完之后,小皇帝散了朝臣,独留了温承一人。
“皇叔请封的折子,朕已经瞧见了,皇叔是要册立正妃?”
小皇帝的声音听起来轻松随意,似乎只是与自己的皇叔在话家常。
“是。”
温承答道。
“朕听母后说起过,父皇在世时,总惦记着在高门中选一位德才兼备的贵女为端王正妃,繁衍子嗣。”
小皇帝停顿了下,复又道,“如今终于有了婚讯,原也是一桩喜事,可他并非名门闺秀,最近之事亦惹了一些非议,此时册封恐对皇叔有碍。”
舅舅抢了外甥的小妾,这样的事情,无论在何地发生,都会以极快的速度传开,更何况温承还当着满朝勋贵子弟的面直接将人打了,一夜过去,不知被传成了什么样子。温承深知皇帝今日在议事时并不满意,想要借机敲打,便道:“臣所娶之人,虽非高门贵眷,亦是清白人家出身,对臣有救命之恩。臣长期奔波于北疆,眼下战事平定,唯愿与王妃长住京中,还请陛下准许。”
小皇帝吃了一惊,先前他想要收揽北疆的兵权,只是端王势大,军中将领一向只听端王军令,其中诸多掣肘,进度缓慢。
而如今温承竟说愿意为这个王妃长住京城。如此一来,他在北疆行事便能简单许多。
“朝中一应战事皆是仰赖皇叔,如今四夷归服,皇叔想要留在京城长住,原也是应当的。”
小皇帝生怕温承变了主意,下了旨意,“来人,着人命安王,福王,并礼部尚书操办端王大婚。”
“谢陛下。”
温承谢过后便离开了皇宫,他早知道如此让步会让小皇帝答应。自三年前开始,小皇帝想要收回北疆的军权。可北境仍有遗患,他为着局面稳定没有妥协,直到现在诸事已了,他本就有将军权还给皇廷的打算。
更何况现在薛映的情形,无法腾挪,无论是去北疆还是去封地,都有数日的车程,留在京城正是最好的选择。
待到温承离开之后,小皇帝面上的得意之色再也无法掩饰,直到内宦上前道:“太后那边的德公公过来了,说是大长公主为着世子哭得无法了。”
“眼下不必管他们。”
小皇帝吩咐道。只要自己这位皇叔肯让步,他无暇在意那些在朝堂上并无影响之人。
“听德公公说,端王妃名唤薛映,与忠勇伯府有旧。”
太监又道。
小皇帝只觉额头青筋跳了跳:“当真?”
“奴婢打听过了,是同族,这些年似乎并无往来。”
太监答道。
小皇帝面色寒了下来:“哼,救命之恩?杨文景救了那个男宠一次,男宠也救了他一次?怎么会有如此巧的事情?定是筹谋已久,与忠勇伯勾连了。”
先帝在世之时,与元后并无所出,属意薛贵妃所出的长子,谁料皇长子体弱,十七岁那年一病去了,才轮到小皇帝幼年登基。
太后对薛贵妃耿耿于怀,多年来时常与小皇帝抱怨,小皇帝虽不在意,但他记得一件事情,那便是温承与皇长子关系和睦。他一直觉得温承并看不上自己这名皇帝,心里更在意大哥,如今与忠勇伯府有了联络,果是露出了行迹。
思及此,小皇帝的眼神愈发异样,甚至笑了出来,只是笑容有几分瘆人。
走在宫道上,温承察觉到方才在勤政殿中对自己虎视眈眈的文臣们此时换了一种眼神,路过行李时更加明显,温承猜到缘故,并不在意,只是想着尽早回去。
直到出宫上马车之前,有人拦住了他。
“陛下想要将定北军里换上自己的亲信,你真的一点不在意了?”
邓如铭皱眉问道。
“定北军同样是陛下的子民。”
温承语气平淡。一副并不在意的样子。
“你不打算回去了?”
邓如铭只觉不解。温承经营定北军多年,若是真的被打乱了布置,多年心血付之一炬。而若是碰上一个心狠的皇帝,结局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