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都“云从古室”
位于英都镇龙山北麓,原为禄寿院旧址,又名“龙山精舍”
据英都相关文史编载,此寺为五代后唐僧人智绪所创。但据资深乡贤介绍,此室始于隋朝,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此室一度重修,后又几经兴废。南宋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年),这里建起了龙山书院。至明初,洪氏五、六世祖在此开设学馆,首创乡学,更名为“云从室”
至清乾隆年间“云从室”
又做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侨胞的多方倡导和支持下“云从室”
得以重建至如今的规模,实属难得之。
2。
多少年来,人们对英都的“云从古室”
一直怀有迷一样的敬畏之心。从隋唐至今一千多年以来,老庙址到底是从释、从道,还是从儒?众法纷纭。
最早,它是一座小寺庙,后来辟为书社馆;再后来,有保生大帝和清水祖师入驻,更增添了它的兼容性。立于厅堂,其它诸仙诸佛暂且不说,单从大殿上敬奉的神仙来看,除了三世佛主之外,还有清水祖师;而殿堂的左边一院,住的是保生大帝;右边一院,住的是魁星泰斗。在这里,三教合一的兼容景象,更体现闽南泉州宗教信仰的包容。
尽管如此,只要心中有佛,暂且不管它是谁了,烧上一柱清香,许上一个心愿。反正,堂上的神仙都看着呢,自然会保佑你的平安,何乐而不为呢?故此“云从古室”
的宗教信仰,从来是因人而异的,从来是因梦而求的。世上的一切美好,原本只是出于崇敬和良善之心。至于诸如平安和富贵到底是谁给的,似乎已经无关紧要了。
据那位老乡贤讲:相传在隋朝的时候,这里曾经立有一座小寺;也有人说,这一座小寺,是五代时后唐僧人所创建的。但具体年限和创建人物,并不见有哪方经传和记载,实在有些扑朔迷离。唯一实在的证实,是因为它曾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并且从这里走出了许多国家级的名人才士,曾经影响一时。
所以,今天有幸来此,展现在眼前的,依然是许多的敬畏和迷茫。甚至,还有不少的神秘之感——到底,在这个古室里,会有多少传说、多少故事呢?而为何如此之大的宗教圣地,会被人称之为“室”
而不是观、庙、寺、院呢?
3。
询问老乡贤,他告诉我一个已久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个读书人,虽然心怀功名梦想,却因忠实诚信不善巴结而屡屡不第。他的心中焦虑万分,却又无计可施。后来,有人和他说起这里有个古寺很是灵验,让他有空前来求上一签看看。读书人此时也别无他法,不得已只好信从了。他找了一个好日子,备上祭品果品,还真来了。
当他掂起三支香,跪倒在台前时,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的,原本想好的话语,却在这一跪之下,竟然忘得干干净净了。于是,他随意将香插到炉中,拜上几拜,退到一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心中好生懊悔。他抱怨着、埋怨着,不知不觉间,竟睡了。
他这一睡不打紧,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老神仙飘飘然地走过来,对他说:“某某,你不就想博取一点小功名吗?可就算你博取了功名,又将如何呢?最多,也就做一个小官,管得一方地界,到头来,不也是两手空空?倒不如开个学堂,将平生所学,用来培养教育后人,将来他们成事成名,不也有你的一份心血和功劳吗?”
书生一听,觉得好生有理。是啊,哪天桃李满天下了,何求没有几个好学生,来为你扬名立万呢?那时,留下的就不只是一个空名了,而是一种不朽的荣耀!
书生一觉醒来,对自己之前的想法感到十分羞愧,是的,他便是彻悟了!从此,他放弃功名,转而从事教育事业。不曾想,他还真教出一群好学生,一代一代,为他好好争了不少口气。学生们尊称他为“云从先生”
后来,这个地方就叫“云从室”
了,并且,一直成为英都洪氏后人的教育基地,育人无数,流芳千古,成为一个宗教圣地。
本来,这里只叫“云从室”
并没有一个“古”
字。这个“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