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是觉得,容貌相像便能说明那人是令兄么?雷窝子和死帽菇一种可食,一种剧毒,殿下也觉得,因它们生得所差无几,便可混为一谈么?”
“我不信你的卜辞。”
方惊愚说,暗暗攥紧了拳。他也不知自己为何嘴硬,明明楚狂与方悯圣间有天壤之别。方才他说的这话,他自己都不信。
“惊愚!”
郑得利慌忙扯扯他的袖,生怕惹恼了如意卫。
如意卫却笑道:“无妨。殿下,您听过一个关于九州的传说么?周武王伐纣,占得大凶,姜太公推蓍蹈龟,道:‘枯骨死草,何知而凶!’信与不信老身的卜辞,本就全在于殿下自身。”
她又起身,从红树架上取下几张骨片,交予郑得利,道这是瀛洲留下的史书,一并予他们解读。见她如此厚待他们,两人心中过意不去,对她千恩万谢。本是要转身离去了,郑得利忽又问:“小生还有一事相询,不知如意卫大人愿为小生解惑否?”
老妇点头。
“是方才您说的那个‘桃源’的故事。此‘桃源’与先帝自蓬莱外运回的、用以铸成城关的‘桃源石’有何关联?”
老妇笑道:“郑公子果真是聪明人。桃源石确是奇石,先帝将蓬莱耗得灯干油尽,以巨费打捞溟海,也仅得数块。”
她缓缓阖目,“老身再同诸位摆一摆龙门阵罢。说回方才那武陵桃源的故事,九州有一文人陶潜写下了这篇游记,令天下人得知桃源之名。而在文中,他写道:桃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汉、魏晋’皆是九州朝代名。这句话说的是这桃源之人居于山中,不知世代变迁。”
“他们既与世隔绝,想必也不知世事,这是理所当然的罢。”
“不,郑公子,您可否想过,桃源人不是因与世隔绝而不知世事。”
老妇说,“是因那里并非当朝,而是前朝。”
刹那间,天宇里亮起一道电光。轰雷怒吼着滚落海面,激起汹涌海沸。两人顿时浑身寒毛倒竖,郑得利问:“这是……何意?”
“武陵渔人走至桃林尽头,自山中小孔而入,到访桃源。但他去的桃源并非是东晋应有之地,他跨越了年岁,来到了先朝。桃源人‘不知有汉’,是因他们本就活在前朝!”
老妇的面庞在电光里显得阴森苍白,教两人不禁瑟瑟战。刹那间,无数念头宛若乱缕,在他们心头缠结。如意卫轻叹一声:
“而那武陵渔人穿过的孔穴,其山石便被称为‘桃源石’。穿过此石,兴许便能穿越年月。以桃源石铸门,也许可回到往昔,不受风雪侵害。先帝姬挚在寻的——便是此物。”
荒谬之极!
郑得利和方惊愚面面相觑,两人皆舌挢不下,险些惊掉下巴颏。他们皆见过城关处的桃源石门,那石料似与寻常山石无异。穿过桃源石门便会回到过往?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可能!”
郑得利情不自禁地起身,道,“咱们出蓬莱天关时,也都穿过了桃源石门,可并无异状。桃源门之后不是往昔的蓬莱,而是溟海,咱们还破浪而来,抵达瀛洲了呢!”
“九州、武陵桃源、桃源石,皆不过是传说,真实与否,尚且无人知晓,哪怕是服食‘仙馔’的老身也不曾明白。”
如意卫微笑着摇头。“有另一种说辞,说这‘桃源石’不过是借了这传闻的名儿,实则是蓬莱渔人打捞上的一种奇石,似轻实重,风霜不摧,先帝看上了它,方才命人自溟海中打捞。然而为寻此石,他耗资甚巨,激得民怨冲天,惹得现今人人皆称他为暴君。”
方惊愚说:“但若这桃源石只是坚不可摧,白帝为何在民力日困之时不惜伤财,也要寻得此石?”
老妇点头:“不错,现有的桃源石门虽无效力,不似传闻中那般可靠穿过它通古达今,但老身也觉得它未必便全无用处。”
她站起身来,示意方惊愚与郑得利围到桌案前。那小僮也一同走了进来,带上舱门,站在他们身侧,一双眼黑洞洞的,眼珠黑多白少,像阴森的古井。如意卫从木架上捧下一只小匣,从里头取出一只石镯,黑沉沉的,仿佛凝固的夜色。
“这便是一只用桃源石打造的石镯。”
老妇说着,又取来一只三足深腹的盉,里头盛着灰烬。飞灰倾出盉口,从石镯中央落下。
一件奇事生了:老妇将两指伸过镯子一捏那灰烬,取出来、摊在手心上时却变作了木屑。移开镯子一瞧,它们却依旧是灰堆,只是穿过那镯子,便能触碰到它们原本的模样。
两人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