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默才道,那大巴车其实一直就停在山谷外不远处。那里有一段拐角是凹进去的,远远望去很难察觉。
那里有一片平整的地方可以用来停车,防雨油布下压着一些零碎半新的维修工具,还有一个颇有些年头的窝棚,里面的厨余垃圾说明一直有人常住。
但只有数道重复压过的深深车辙痕迹,没有一道是通向外面主干道的。
也就是说,那辆大巴有可能就从没离开过这里。
我代入女导游的视角想象了一下,一个非常匪夷所思、不合逻辑的画面就出现了:
是一群不知道哪里来的游客,不需要旅游车接送,自己就出现在山谷面前,然后自然而然都上了车。
大巴司机老赵就带着这满满一车人,长久地坐着等待公司的班车专门把那位轮岗的导游带过来。
之后,大巴车其实只需要沿着山谷外沿的道路装模作样开一段,就能直接拐回山谷当中。
于是,导游上了车,所有人的脑袋一移,数十双眼睛带着笑意刷一下整齐看向她。
这个画面的定格,让我猛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电的问题很好解决,我们在窝棚后方发现了民用的发电机,功率大概在70千瓦,可以烧柴油,机器价格差不多是五个数。”
闫默让一个对车辆颇有研究的伙计过来汇报完大巴车留下的种种痕迹,又喊了一个伙计过来,让他报一下统计出来的司机老赵大概一个月的生活物资用量。
后勤方面闫默是行家里手,他另外补充了两句,让我大概有个数,就道:
“理论上来讲,只要有人定时给他补好饮用水和柴油、米面、果蔬,他一个人在这里待上个一两年不是问题。”
至于这里的物资谁来补充,我们眼前几步路就有现成的答案。
这里山顶民宿,应该是一直有个车辆往里面送货的。
招待游客的那些物资吞吐量也不算大,多算上司机老赵的一人份根本不算什么。
说到此处,我心领神会:“民宿的物资车……?”
“查了。马上有消息。”
闫默跟边上人交代了一下,问我接下来要不要派人上山汇合。
“还有个消息,我不知道用不用得上。收费站那边说,八年前有个不大不小的新闻,是有一对自驾游的情侣失踪了,车胎没气抛锚在路边,人就不知道走丢在哪个景区哪片山头。”
“他们大部分的行李还在车里,女方钱包夹里有照片,背面写着她的姓氏。”
“——小柳。”
我闭了闭眼,把那个名字先说了出来,想起了那对和女导游一起试图救助其他游客、却罹难被活埋的情侣。
原来是这样。
女导游对待蹭团的驴友确实一视同仁的友善,她放心不下招呼车上临时加塞的游客时,想必不知道这趟旅程走向的是怎么样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