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线,陈安原本计划使用传统的棉线或丝线,但在地安门百货的意外发现,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强力高、?耐磨、?回弹性好的尼龙线。
原来,这个时期尼龙产业已经在国内迅速发展,国家建立了一批尼龙工厂,开始大量生产尼龙丝、尼龙布和尼龙制品。
鱼坠,陈安用的是牙膏的铅皮。
而鱼漂,则是他精心挑选的鹅羽毛梗,剪成一节节两公分左右的浮子,用了七个做成七星漂。
鱼钩,陈安是用大小不同的绣花针加工而成。
陈安利用操作间的工具将绣花针烧红塑形,并加上了倒刺,防止鱼儿脱钩,增加垂钓的成功率。
陈安在虚拟空间学习了这么长时间,提升的可不仅仅是技术能力和武术造诣,陈安现在的动手实操水平也不低。
车、钳、锻、电等工种的操作技巧已不逊于厂内的五六级技工了。
陈安精心制作了三种规格的鱼钩,分别针对不同重量的鱼类:
3号钩小巧,专为3两至5两的小鱼;
5号钩适中,适合8两至1斤的鱼儿;
7号钩大号,足以应对2斤至3斤的中大鱼。
两三斤的鱼已经不算小了,再大的鱼钩,陈安觉得没必要。
现在这个年代,除了野外,城市内不论是的河流、护城河还是钓鱼台,由于垂钓者众多,都不会有太大的鱼。
而且,像什刹海这样的公共养鱼池,这两年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秋捕。
虽然规模不及查干湖那般宏大,但收网时的渔获之丰与围观人群的热闹,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特别是前海与后海的捕鱼场景,各具特色:
前海因湖心岛的存在,采用双网并进的方式,巧妙地绕过岛屿,最终在西北岸汇聚;
而后海面积大,无障碍,使用更大的鱼网,收获更为丰厚。
网是拉网,网眼有小孩手掌大,一斤以下的鱼可以漏网继续生长。
下网后,岸上有人牵缆,湖面有若干小木船将网展开。
午前下网,慢慢向收网处牵拉,整个过程要几个小时,一般到下午三四点钟。
鱼网被拉到离岸边还有几十米时,被网住的鱼群由于拥挤开始纷纷跃出水面,那场面真让人心潮澎湃。
捕上的鱼以鲢鱼和草鱼为主,待鱼网靠岸,渔工们手持大鱼抄子,把鱼一抄抄装进岸上等待的卡车斗里,一装就是好几卡车。
陈安准备的两根鱼竿,都是三米五左右,长度适中,既便于操控又不失力量感。
一根鱼竿配3号钩,专钓鲫鱼、白条鱼等小型鱼类;
另一根则配以7号钩,专钓鲤鱼、鲢鱼、草鱼等中大型鱼类。
陈安、陈凡与林惜三人骑着车,很快抵达了风景如画的西海,来到了约定地点。
这是西海一个自然形成的突出部,自然成为了众人心心念念的垂钓圣地。
这里,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垂钓爱好者雕琢的乐园,微风轻拂,碧波荡漾,鱼跃鸟飞,美不胜收。
这时候,郑副厂长等人还未到来,但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已有几抹身影散布于岸边,他们或立或坐,手持钓竿,沉浸在各自的垂钓世界中,享受着这份宁静与乐趣。
陈安迅速将自行车停稳,目光开始在四周搜寻,心中暗自盘算着挑选一个既显眼又充满优势的位置。
陈安知道,钓鱼除了垂钓的技术外,也要讲究天时和地利。
位置选对了,找到了鱼窝,即便是新手也能体验连连上钩的喜悦。
经过一番仔细的观察与比对,陈安终于锁定了目标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