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给沈建东买自行车,余思雅第二天就去了县里,找人换了工业券,然后买了一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回去。
得了新车子,沈建东那个兴奋,更有干劲儿,而且主动要做余思雅的司机,每天吃过早饭就刻意等着余思雅“嫂子,走,我送你,正好我也要去养殖场拿冰棍。”
早上天气相对比较凉快,冰棍没那么好卖。余思雅劝他“不用了,又不远,我走着去就行了,你再休息一会儿,等晚点再过去吧。”
“嫂子,我现在就去,我先去东风公社卖一卖,我现在去养殖场拿上冰棍,去东风公社正好差不多。他们那边还没卖过,第一次看到卖冰棍的,肯定不少人买。”
沈建东早有计划。
余思雅便由着他去。
叔嫂二人骑着自行车出门,悠扬的铃声传得老远,引得早起的孩子羡慕不已。一路上,沈建东逢人就咧着嘴巴笑“我嫂子给我买的自行车,对,我嫂子对我真好”
余思雅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到了养殖场,跳下车子,她提醒他“不是我给你买的,是借的,等你18岁的时候,记得还我钱。”
“不用18岁,嫂子,我今年就能还你的钱。”
沈建东得瑟地说。
余思雅懒得理他,索性由他去。半大的孩子,手里的钱还是别太多的好。
有了自行车,沈建东的事业版图果然进一步扩大,从红云公社扩展到临近的三个公社。也由以前的一天两三箱变成了现在的四五箱,而且每天收工的时间还早了许多。
虽然很辛苦,但他的眼睛每天都蹭亮蹭亮的,眉飞色舞,整个人干劲儿十足,余思雅见了,便由着他去了。
转眼到了九月,余思雅亲自把两个女孩子送去县里的高中。
这些年教育受挫,县城的高中也很落魄,而且班级非常少,两个年级总共就六个班,一个年级三个班,差不多两百个人。住的集体宿舍也是那种几十个人一间屋的宿舍,上下床,床挨着床,地面都是凹凸不平的土泥,环境非常不好。
但是余思雅也不可能给两个女孩子在外面单独租房子。她不在,没有大人,两个女孩子在外面租房子住,不安全,学校住宿环境是差了点,但好歹安全,反正就两年,熬一熬就过去了。
余思雅领着她们放下了行李,然后去逛供销社,给她们一人买了一床蚊帐,这样好歹有点遮挡,保持一点私人空间。另外还给她们各买了脸盆、毛巾、牙膏牙刷、洗衣粉等等之类日用物品。
将两个女孩子安顿好,余思雅给了她们伙食费和粮票就回乡下去了。
进入九月,天气渐渐转凉,养殖场的工作开始忙了起来,进入旺季。与此同时,恢复高考的小道消息也传了出来。
其实在八月的时候邓公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就表示要改变靠推荐上大学的招生办法。
九月,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o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有消息灵通的知青已经意识到,他们的机会来了。那阵子,公社里不少知青凑在一起讨论,究竟会不会恢复高考,什么时候恢复高考。养殖场里的知青也不例外,如果能高考回城,谁愿意守在这个贫瘠的山村做一辈子的工人呢
但在没得到正式通知之前,大家的心都还是悬着的。
余思雅看在眼里,默不作声,只是回头悄悄给孟兰和元教授各写了一封信去,并汇了一笔款,麻烦他们帮忙代购一些参考书。六月的时候,元教授两口子也平反回城了。他们的消息肯定比乡下的知青更灵通。
等高考一公布,参考书肯定很难买到,现在高中的教材是工基、农基,跟高考是两个路子,没有多少参考价值。余思雅上次买了几本书,但她觉得不够,还想弄点参考资料。
但她的信才寄出去两天,这天下班,楚玉涛就背着书包找上了她。
“余厂长,咱们单独聊聊。”
余思雅扬眉“拖到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再来找我,是有什么情况吗”
楚玉涛坐在余思雅对面,犹豫了一小会儿,问道“余厂长,要恢复高考的消息,你听说了吗”
余思雅点头“好像有这个传言,怎么啦”
楚玉涛从包里掏出四本书,推了两本到余思雅面前。
余思雅低头一看,是一套数理化丛书和代数,她面前的这套比较新,楚玉涛面前的两本比较旧。
“什么意思”
余思雅挑眉。
楚玉涛深吸了口气说“元教授的消息比咱们灵通,他认识不少搞教育的人,我觉得这个消息是真的。这书是元教授寄过来的,他说不管你有没有参加高考这个想法,都让我给你两本。”
余思雅
早知道元教授这么贴心,她就不寄信出去的。算了,明天再写一份快件过去解释清楚吧。
余思雅接过书,点点头“哦,我知道了,谢谢你。”
楚玉涛见她表情平静,有点搞不懂了,这么大的事,她怎么就一点反应都没有呢。
到底还是他沉不住气,过了两分钟,楚玉涛主动问道“余厂长,我准备参加高考,你呢,要参加吗”
余思雅模棱两可的说“等具体的通知出来再说吧。你现在找我不光是为了这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