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对他二人崇拜得五体投地,甚至甘愿为之赴汤蹈火。由此可鉴,语言魅力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该是何等的重要。
正因我对“课堂教学语言”
形成了上述认知,故结合长达两年的课堂语文教学实践,我认真强化了对自己“课堂教学语言”
的研究和训练。基本形成了独具自我特点的“教学语言风格”
。就其“自我风格”
而言,主要兼具了口语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幽默感”
。在培养独具自我教学语言风格上,我主要是“师学苗德森老校长”
和“镇赉一中数学老师王晓东”
的教学语言风格。前者的“课堂教学语言”
彰显的是“知识性”
特点;后者“课堂教学语言”
则着重体现了“趣味性和幽默感”
。说白了,听这二人上课只能越听越来劲,越听越精神,绝不会心生厌倦或哈欠连天。而经过长达两年的教学磨砺,我的课堂教学语言则恰好形成了“既不乏知识性、趣味性,同时又兼具“幽默感”
的课堂语言风格,并被学生广泛认同和接纳。
正所谓“潮汐涨落时,人事有代谢”
。任何事物都是在固有时空世界矛盾运动着的。“动”
是永恒的“因子”
;“静”
是相对运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这就像唐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的“写意”
一样,人们对过往事物只能以文化标识存贮于记忆的渊薮。
事实也的确如此。当我1982年秋以老师身份再回母校时,却是“江山依旧,物是人非”
的又一番景象了。那些曾为我所熟悉的面孔,我只见到了苏沐和田永财等几位老师,其余诸如……邓书德书记、苗德森校长、高杰老师、彭显明老师、金杰老师、李瑛老师、张洪财老师、彭学猛老师、崔凯老师、孙德富老师……等等,均已调离中学,取而代之的是新校长沈恩荣、书记孙万山和跟我一样的多位新生代老师。此时,孙福波、崔苍松、韩喜军3位老师去白城高师进修已满一年,再过一年也该回来了;同时暑假过后又分来了一位名叫王晓嘉的师范毕业生。这一时期,能够给我留下深刻印记的主要有以下三档子人和事:
第一档是:“我所认识的沈校长。”
在我的印象中,沈校长是个“千面佛”
似的人物。按说,一个从五棵树中学初来农场中学坐上一把校长“交椅”
,没两把刷子是很难驾驭一帮“教书匠”
的。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沈校长还真就凭着自身的“拳脚功夫”
很快就把一群“坐地虎”
收拾得板板整整。在此立威过程中,沈校长主要得益于本身具备四个优势:
其一是,“雷人的社会背景”
。那年月谁人不羡慕身后有门好亲戚给“罩着点”
。在这方面沈校长还没踏进农场中学校门,其“大舅哥”
是镇赉县政府某副县长的消息早就象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张家园子农场。其不知,这可是相当管用的“一招儿”
,它犹如“下马威”
早就把一帮教书先生震得“鸭雀无声”
了。每位老师似乎都不约而同地生出同一认知:这新来的沈校长可绝非等闲之辈。
此时,业务精湛的苗德森校长已调去四方坨子劳改总队,农场中学又恰值“群龙无”
,急需调入一位思想过硬和教学业务拿得起放得下的领军人物担此重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沈恩荣才被镇赉县政府高层领导在多位待选人中,确定为出任国营镇赉东方红农场中学校长的选之人。
其二是,“出类拔萃的政治业务素质”
。究竟是“宝马良驹”
还是“跛蹄驽马”
只须拉出一蹓便知。还别说,走马上任的沈校长不仅光有“大腹便便”
的校长派头,而且也的确熟络教学管理业务,尤对文理基础学科均烂熟于心。此外,该人的政治素质及带班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也不差,是位绝对称职的中学校长。
其三是,具有出色的“笔头功夫”
和“不凡的口语表达能力”
。沈校长还有另外“两手好活儿”
,即写得一手“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