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完美小说网>皇权ifc > 太监(第2页)

太监(第2页)

五年,中使郑和往西洋还,泊旧港,遇海贼陈祖义等招之。陈祖义者,广东人。脱罪避居旧港,久之得为三佛齐将领,暴横掠过客。至是因郑和之招,诈降潜谋邀劫和。有施进卿者,祖义乡人也,诉于和。和整兵擒祖义,诛其党五千余人。承制官进卿留旧港为将领。祖义械送京师,斩于市。

诸番闻之,皆服。是年,旧港酋长施进卿遣婿丘彦诚入贡。诏设旧港宣慰使司。命进卿为宣慰使,赐印浩、冠带、文绮。

二十一年,进卿子济孙复遣彦诚奏父卒。请封,并言印为火所毁,请复给。命济孙袭宣慰使,赐冠带、织金、文绮、袭衣、银印,中使郑和赍往赐之。自是比诸番国,朝贡不绝。

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一行从西洋返还途中,停泊在旧港这个地方,遭到陈祖义的偷袭。此次海战中郑和舰队大胜,斩杀陈祖义五千多人,并将陈祖义押回京师斩首。其后的处理手段则是,朱棣在旧港设立宣慰使之位,并加封当时的告密者施进卿为宣慰使,这意味着旧港这个地区的新统治者是由明朝的皇帝扶持起来的。如果在疆域之内,任何人事的任免调用,皇帝安排都不是问题,这是皇权本身具有的权力。但是这已经跨出了国门,权力的触角延伸到了国际之间,使得旧港这个地区成了明帝国的藩属国,从此朝贡持续不绝。

除对旧港统治者的扶持之外,当时明朝皇帝的权力之手还触碰到了锡兰、苏门答腊等地区,凡是不服从明朝皇权统治的,最后都遭到了“武力摄之”

的结果。

这一种新型海上权力延伸在历史上从未如此规模庞大过,因为到宣德五年(即1430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为止,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的人员、船只规模基本上都和第一次没有什么差别。如果说仅仅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和宣扬国威,完全没必要每次都这么大费周章。综合来看,郑和下西洋应是大明帝国的海上战略和权力伸展。

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六年,明宣宗朱瞻基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宣德八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在明朝太监纷纷变换手段操持朝政、想方设法谋取钱权时,唯有郑和如清流一般,照耀青史。

◇权力就是春药——偷毁朝纲的太监王振

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墨菲定律

此时离宦官专权最横行的时代已过去一千多年。自汉唐以来,宦官被看成朝政里隐藏的毒瘤,每个当权者都视之如草芥,弃之如敝屣。

转瞬间,时间将这一群体又拉了回来,架在了明朝的这个奇葩事连连的长轴里。

同样的,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为了防止宦官专政,不让宦官读书识字。为了杜绝太监干政,洪武十七年,朱元璋特意铸造一块铁牌悬于宫门,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让太监们的权力跌落历史低谷。

墨菲定律说的是怕什么来什么,朱元璋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呕心沥血创建的大明王朝,恰恰被耻笑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

从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开始,形势悄然发生了变化。朱棣夺位时依靠宦官的帮忙,因此开始重用宦官,并且设立专门的学校,让宦官读书学习,帮助皇帝日常工作。从那时起,明朝宦官权力逐渐变大,在后来的二百多年中,宦官成为领导以及祸害大明王朝的重要力量。

明朝处于中国古代君主宗法制社会的巅峰,其制度严密、完整,几近于完美。皇帝、内廷、外廷,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内阁体系。

在这种局势下,只有宦官威胁不到皇帝宝座的稳固和皇帝的人身安全,并且皇帝要倚仗宦官集团与强大的文官集团斗争,这是明朝宦官的优势。

明朝第一个摄政太监是王振。

王振原本是一个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在一家私塾里教书,也考不上功名,但他是有抱负的人,于是便选择了一条不归路——自阉。永乐末年,王振入宫当了太监。进宫之后,正是因为他来自底层,所以能看到许多人没有看到的事。

史书称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入宫后宣宗皇帝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

宣宗宠爱太监金英等人,王振并没能夺去金英在宣宗心目中的地位。但他一遇到英宗,便如鱼得到水一样,谁也离不开谁了。

王振的上升之路和历代的专权太监没什么两样,抱紧皇帝大腿,时刻跟着领导的节奏,结果把皇帝还给带偏了,搞得这个英宗皇帝变成了热爱斗蛐蛐的“蛐蛐皇帝”

英宗即位时年仅九岁,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太皇太后张氏(英宗祖母)垂帘听政。张太后虽然秉政,但并不处理国家政务,而是把国家一切政务交给内阁大臣“三杨”

(杨士奇、杨荣、杨溥)处理,这也是明朝的一个好传统,没有太后专权、外戚乱政的事。

英宗即位后,很自然要重用自己喜爱的人,王振便越过原司礼太监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这倒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一朝天子一朝臣,宦官也不例外。

司礼监是明代宫廷里二十四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总管宫中宦官事务,提督东厂等特务机构,替皇帝掌管内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传皇帝谕旨等。由于此职事关机要,历来都由皇帝心腹宦官担任。后来,随着“票拟”

制度的形成,皇帝最后的裁决意见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称为“批红”

。奏章经过“批红”

以后,再交内阁撰拟诏谕颁发。宦官掌握了“批红”

大权,实际上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

英宗把这样一个重要官职交给王振,为他日后擅权开辟了道路。

可见跟对人是件多么重要的事。王振终于无限地触碰到了巅峰的权力,为什么还未能直接抵达?因为张太后垂拱而治,“三杨”

忠心秉政。由于他们都是前朝元老,威望很高,王振自知难与匹敌,还不敢放肆,只好采取两面派手法,等待时机,再行窃权。

为此,他对张太后和“三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