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完美小说网>皇权与相权 > 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第3页)

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第3页)

,辅佐朝政的记载:“常着七破间裙。”

登基之后也提倡返朴还淳。可见她并非后世批评的那样。

并且武则天当政时期颁布的一系列经济措施,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1.继续推行均田制

均田制是唐朝初年实行的土地政策,自她辅佐高宗时期,就曾予以保护,登基之后,更是继续推行。她在《以郑汴等州为王畿制》中说:“朕以鼎宝惟初,宝祚伊始,斟酌今古,申画封疆。征赋科徭,实资宽简;沃塉劳逸,宜有平分。”

鉴于“隆平日久,户口滋多”

,有些州县“土狭人稠,营种辛苦”

,甚至百姓没有田业的情况,她放宽了对百姓迁徙的禁令,移京兆三十余万户于田地较宽的都畿附近,缓和了雍州城人多地少的矛盾。在唐高宗后期,人口基本上翻了一番,大部分地区都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是均田制的划分大大缓和了这一矛盾。并且人口的迁移开垦了较大面积的荒地,这对于人口和田地的处理是合理的,因此当时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武氏腐朽、饥民四起的局面。

2.减轻剥削

在帝制时期,不可能没有剥削,问题在于剥削的程度如何。如果统治者横征暴敛,竭泽而渔,就会搞得民不聊生;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就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武则天对此十分清楚,她认为:“征赋科徭,实资宽简。”

因而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

她通过严格执行租庸调制和多次减免赋税、赈济灾荒,有利地促进了社会发展。

3.劝课农桑

农桑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自古就有统治者以劝农为务,多有“祁谷”

“籍田”

之举。武则天辅佐高宗时期就组织并亲自删定了《兆人本业记》一书,登基后又将此书散发各地,使之成为广为流传的农业教科书。

除了以上的措施,当时社会的手工业、城市、商业都齐头并进地发展着。因此可以说武则天时期的经济是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持续发展,给开元盛世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政绩考评——吏治

如果单从经济方面来看,不足以说明武则天有为,那我们就从最能体现帝王的政绩方面着手,也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吏治。

吏治问题是历代统治者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关乎一个王朝的兴衰存亡。武则天在唐太宗时期被召入宫,和唐太宗接触机会是比较多的,加之唐朝民风开化,女子有特立独行之气质,使得武则天对于贞观君臣如何治理天下有所了解。唐太宗重视吏治,书天下刺史姓名于屏风之事想必也给武则天留下了深刻印象。

高宗时期,她曾上书高宗“建言十二事”

,就提到过关于吏治的建议。后来她当政时期,频繁更换宰相,创立科举制度的殿试、武举、试官制度,任用酷吏、鼓励告密等,就反映出她对吏治的重视。武则天认为“万方之事,不可独临,故置群官,以备爪牙耳目,各尽其职,则天下自化”

,这也导致她当政时期“冗官”

局面的发生。她又言“臣以君为心,君以臣为体,心安则体安,君泰则臣泰”

,强调君臣同体,君臣一心。

同时撰写《臣轨》两卷,用以训诫百官,所谓“为事上之轨模,作臣下之准绳”

。该书从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廉洁、缜密、良将、利人十个方面,提出了为人臣子应具备的为政之德和行为准则,教导臣子要做一个德才兼备、忠君爱民的好官,是反映武则天时期吏治思想的重要资料。

武则天时期关于地方官吏的选任,随着唐代社会的发展,从太宗时期的武夫刺史转向了科举出身的刺史县令,这对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改善地方吏治、提高行政效率是积极的。对于地方官吏的监察,唐初沿用隋制,中央设御史台作为最高监察机构,设有御史大夫一人、中丞二人副之等。贞观年间“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

,太宗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建议,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两人,以加大监察力度。

到了武则天时期,为了打击政治上的反对派,巩固统治地位,对原有的监察机构进行了调整,加强对内外官员的监督和控制,并且在《改元光宅诏》中对御史台机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纵观武周时期,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改善和加强地方吏治,总的来说,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除了徐敬业、越王李贞等唐氏宗室起兵反对武则天的战事外,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造反。

边防军事

武则天时期对于边防的措施相对于她国内的政治制度和手段来说,就显得毫无建树,甚至被批判得更加严重。在边防问题上,为维护国家统一,她做了大量的应付工作,却毫无效果。武则天时期,唐朝的北部、西部边防一直处于不安定状态,以至于出现“燕、代迫匈奴之侵,巴、陇婴吐蕃之患”

。究其原因,实际上并非武氏之过。

在唐朝初期,贞观十三年,吐蕃的发展就已经达到寇略松洲二十万军的局势,显示出强大的军事力量。唐太宗时期也不能与之强硬相碰,而是采用和亲的态度,以图和平。等到唐太宗逝世,吐蕃将领便有侵略之心,时时寇略西北。虽与唐保持和亲之盟,但是早已将手沿着河湟以北,积极向河西和天山南麓伸张,严重影响到唐朝对葱岭以东诸国的统治。就连当时大将薛仁贵督师大战吐蕃,也是大败而归。直到武则天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派王孝杰“大破吐蕃,复取四镇”

,可是到了公元698年,王孝杰、娄师德再次率军大战吐蕃于素罗天山时,却大败。自始至终,唐与吐蕃的战斗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究其原因,陈寅恪先生曾说:“唐太宗、高宗二朝全盛之世,竭中国之力以取高丽。仅得之后,旋即退出,实由吐蕃炽盛,唐世为西北之强敌所牵制,不得已乃在北方取消及退守之策略,然则吐蕃与高丽不接壤,而二者间同之连环关系,实影响于中夏数百年国运之隆替。”

而另一方面,唐朝时期的募兵制也是边防戍守无力的重要原因。大多数募兵而来的士兵遇到战事选择逃亡,这是影响战事的直接因素。

因此武则天时期对边防的措施,如狄仁杰提出“捐四镇以肥中国,罢安东以实辽西”

的政策,是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的。

简单从国家主要的三个模块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武则天当政的那些年,国家保持着平稳的发展速度。纵观历史上先后出现的皇帝,若不是女性不得当政的传统儒家思想以及宋明时期女性地位降低,导致史学界对她大肆抨击,她的评价并不会比大部分男性帝王差。反观她在位的几十年里,时刻顶着巨大的政治舆论压力来治理天下,在位时间之久而又未有流民四起而盗贼猖獗,或是揭竿起义灭周于朝夕之间的情况,足以说明她是个颇有才干的政治家。

◇东施效颦——三个女人的战争

武曌当政期间,在她的统治下,国富民强,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则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受到她当权的影响,当时的女子们纷纷以她为偶像进行效仿。继武则天之后,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接着又出现了影响较大的三位仿效武则天的女强人。可怜她们有着强大的当权理想,却少了帝王之气。

太平公主

首先,我们要说的第一位女强人便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与皇帝李治的小女儿,自小便备受宠爱。可能是因为武则天失去了自己的大女儿,这种偏执的爱全部浓缩给了太平,所以她被称为“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

,从小便养成了骄横跋扈的习惯。也许是继承了武则天强势而又机智的性格,长大后的太平公主为人争强好胜,聪慧过人,但又权力欲极强,想要同武则天一样做女皇帝。

但武则天生前从不让太平公主过多参与政事,太平公主从来都畏惧母亲,因而行事比较收敛,对外只大肆装修府邸,购买别业,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

但财力上的扩张根本满足不了她天生带有的“皇权角逐”

基因,虽然她名为太平,一生却颇不太平,不断插手政治生活让她命运跌宕起伏,可以说得上是一副好好的公主牌,却被自己一步步打烂。

武则天统治末年,武李两家矛盾尖锐化。武则天召回庐陵王李显,立他为继承人,并通过一系列联姻将武李两家联系起来,以图能消弭未来的政治斗争。恰好太平公主本身的家族姻亲关系是最适合做“武李矛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