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完美小说网>春秋鲁国风云不好好过日子 > 第691章 子路慷慨就义2(第1页)

第691章 子路慷慨就义2(第1页)

不管如何,子路确实有着治理城邑的成功经验,所以卫国执政上卿孔悝在得到了蒲邑后,安排家宰子路担任了蒲邑邑宰。

蒲邑,今河南长垣县城一带,春秋时期卫国重镇。如今,如果去河南长垣县城,就会在入城口看到一座汉白玉雕像,正是子路,孔门高徒子路先生。

蒲邑因为孔子曾在此讲学并遭到围困而出名,更因子路曾治理蒲邑长达三年而出名。据说,子路是如今的河南高官垣县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地方长官。

又据说,子路治蒲三年,展农事,成绩卓着。如今长垣县城西北有一条文明渠,相传就是当年子路率民众开挖的,至今还在挥农事作用。

子路基本不懂农事,受孔子思想影响较重的他,相信孔子的这套理论君子,应该辅助国君治国理政,而不是躬身种田。

孔子曾经对热衷农业的弟子樊迟出言讥讽子迟,真乃小人也。

所以,子路在浦邑因展农业生产而青史留名,也许可能恐怕差不多说不定是后人牵引附会上去而已。

当然,子路在鲁国也有过开挖河道的经验,所以关于兴修水利这样的基础建设,相信也是精通的。所以,在农业为本的那个年代,我们姑且认可子路为浦邑的农业生产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子路这样的大牛人,在治国理政上留名青史的,除了农业方面的,社会风气方面应该是最大的政绩!

据说,孔子回鲁国后,听说子路在蒲邑治政有方,就带着颜回专门去卫国浦邑考察一番。

刚进入蒲邑境内,孔子就赞叹道:“子路,善也!”

进入蒲邑城内,走了不多久,孔子又赞叹道“子路,善也!”

进入蒲邑衙门,孔子的赞叹又来了“子路,善也!”

跟在身边的颜回纳闷了,从来未见孔夫子这样乱夸赞人的,就问孔子道:“夫子尚未见到子路,就三次夸赞其善,这是不是有些过了?”

孔子呵呵一笑,道“刚入蒲境,但见沟渠深,田地整,庄稼盛,说明子路恭正以信,故民众尽力;

再入其邑,但见房舍完好,商贾繁荣,说明子路忠信以宽,故民不偷懒;

后至其庭,但见满院清净,官吏差人,无不认真上班,说明子路明察善断,故其政不扰。因此为师才三赞其善。”

颜回不由也赞叹点头,正想走到孔子前头去通报,突然孔子拉了拉颜回,轻声道“今已知子路也,为师不再担心。这就回去吧,为师已没什么可以教子路了。”

由于孔子连续三次夸赞子路善也,故蒲邑后来也被称为“三善之地”

当然,这个故事虽然在河南高官垣县具有相当的历史文化意义,但其真实性应该是存在争议的。只是现在的我们,也没闲心去探究历史真相了,因为此时的子路,即将摊上大事!

前面我们讲了,此时的卫国世子蒯聩已经作好了回卫国夺权的充分准备,而且,他要夺的是自己亲生儿子的国君之位。

之所以要夺,是因为当儿子的卫出公根本不想把国君之位让给当父亲的。

在权力面前,亲情不堪一击!

卫国,彻底陷入内乱。

除了卫国士大夫家族以及上上下下的臣工们不得不选边站队外,连这对当事人共同的亲戚,都不得不选边站队。

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反正涉及到他俩的其中一门共同亲戚,正是卫国执政上卿孔悝一家。

支持蒯聩的,是孔悝的母亲孔姬,也是蒯聩的亲姐姐。

支持现任国君卫出公的,是孔悝及其整个孔氏家族。

哦,不,整个孔氏家族其中有一个人也是不支持孔悝的,那个人叫浑良夫,是孔氏家族一个小小的家臣。

按理,你一个小小家臣,怎么可能卷入卫国这场政坛大地震级别的权力斗争里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