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上两行话映入眼帘。
“为君是山,那些圣君贤主,哪座山还在?”
“都在,在人心里,在史册里。”
下方落款——高之物。
正巧此时张芳洗完水果回来。
她浅看一眼便高高地抬起头,眼眸深处有些高傲与不屑。
这一幕刚好被楚青云捕捉到,他眼神若有所思。
听说咱们这位张老师是大学历史教授,看来日常生活中对高之物的明史感悟很不屑嘛!
要是这样,那就好办了。
“这是……”
高之物盯着落款签名,眼神一阵恍惚,不太确定地问:“这是我写的?”
“对。”
楚青云收起心思,把书往前递了递,“准确的说,书中两行话,是高老师二十年前写下的。”
“等等,你怎么会有高叔叔的书?”
胡离替人问出疑问。
楚青云回答,“四年前我刚入学,正巧碰到学长们进行一年一度的书籍义卖捐款活动。
我想献点爱心,便花钱买下这本《万历十五年》。”
他说的十分坦诚,“说出来不怕老师笑话,书买来我就没看,一直扔在桌上吃灰。
直到两年半后。
一次偶然机会,我看到扉页上高老师留下的两行字,顿觉自已知识浅薄。
从那天起,我便开始阅读《万历十五年》。”
“当我学过一段时间后,再翻看老师留下的字。
才知道什么叫做见识浅短,什么是蜉蝣见青天!
方觉老师在明史上的造诣,见解独到,震撼人心!”
楚青云说到最后,抬头仰望高之物,眼神里饱含浓浓的学生对老师的崇拜之情。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去,对症下药,吹捧得极其漂亮。
饶是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高之物,此刻都有些招架不住,变得飘飘然。
他内心得到极大满足。
这么多年,终于有个人懂自已了!
“什么蜉蝣见青天,说得夸张了!”
高之物眼神里藏不住的笑意。
“那只不过是我二十年前的见解罢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是太稚嫩!”
他不动声色将自已摆放到更高的地位。
“等十月一国庆那天,你来家里,我好好给你讲讲大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