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严冬上班第一天,父亲严敬人以给她庆祝的名义喊大家吃饭。
从小到大,父母都没有太关心过她的任何成绩。
当班长了,拿奖学金了,比赛获奖了,父母总是一句淡淡地“这都是应该的”
;甚至之前严冬考上重点学校的老师,严敬人都没有这样高调宴请过。
以至于念大学的时候,严冬听到同学说只是因为高中作文得奖,父母就宴请亲朋好友的事,倍感震惊。
直到后来,看到那些家庭条件和自己大差不差的同学们会和妈妈一起煲电话粥,闲聊网购哪个颜色的裙子、会和爸爸撒娇、会在月中就理直气壮地要下个月的生活费、会被爸妈喊着“宝贝”
……严冬才意识到,奇怪的是自己,不是他们。
她甚至需要提前想好如何开口,能假装和父亲不经意地寒暄,再引导到索要生活费的话题上。
什么时间点他会有空,什么话题下他会心情好,什么事情能暗示他钱已经晚打了半个月,这些精确到用词的话在心中盘旋了几遍之后,严冬再找个空旷无人的角落忐忑地拨过去那个例行公事的问候电话。
她之所以这样,不是因为父母没钱或抠门,而是因为没有多余的关心给她。反过来,她和父母之间,也总隔着一层客气和生分。
也不能说父母不关心她。
他们不会夸赞她的成绩,但会偷看她的日记,然后把歌词当作早恋的证据教育她。
他们不会干涉她交朋友,但会阻碍她和别人深交,说没有人会真心把她当朋友。
他们不会给她开家长会,但会干涉她想要报考的专业,跑到美术班把她当众拖出来。
他们不会花时间带她去商场买衣服,但会一下给她买五套校服,她记得自己连过年都在穿。
他们不会教她人情世故,但会因为她丢了人就连骂带打,有些事情他们要求她生来就懂。
如果说,那些不快乐都是基于父母的性格,为什么妹妹就不会被这样对待。
喜欢的东西,妹妹从小到大永远可以理直气壮的索要,她会在过马路时亲昵地牵着爸爸的手,会在顶嘴妈妈后还能得到宠溺的拥抱,会在成绩不及格时被带去游乐场安慰……
她想过,是否只是因为她是妹妹。
她也想过,是否因为自己的性格不讨人喜欢。
可是,她一向是懂事听话的那一个啊。
她觉得,一定还有什么别的,让自己和父母之间,隔了一道透明的玻璃。
会不会是因为,妹妹还小,在父母面对那些失意和争执的时刻,他们只能对“老大”
动手。动手之后,不用去哄,反正“老大”
懂事,躲起来哭一哭,醒来还会继续爱他们。哭完之后,还会变得更乖。他们不屑去追查“乖”
造成的疏远,但会厌弃“乖”
带来的笨拙,久而久之,他们也默认了隐性的隔阂,也就把更多的亲昵转向了更小的那个孩子,谁让另一个更“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