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点赞,话题延展开来,道。“圣人云,不学诗,无以言,又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这是什么意思呢?”
夫子自问自答道:“这就是说,我们读诗经,应当去邪见,正思想,探究其义理。故《大学》引用此句,以明德者之止于至善,亦是阐明了君子所以得其美之原由。”
“再进一步说,这一段讲的就是‘格致’。那么,何为格致呢?物格而后致知也。如何格致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就是端正做学问的态度,提高修炼的精神力量。”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仪表威严,品德高尚,这样,就能达到了最完善的君子境界。。。。。。”
今日难得静下心来听课,徐长安居然感觉好像也不是那么枯燥难懂了。
莫非洗了那宝宝金水。。。。。。寒蝉露所致?
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连智商都提高了?
作为大周朝上层人才基地,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中心之一,书院的学子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一,由全国各州郡及边军学政官推荐的优秀人才。
二,在京官员及勋贵子弟经考试合格者。
三,各国的留学生。
虽然这些年来,徐家这个二等伯的含金度褪色得厉害,但既然还留着这个招牌,他就不得不在书院呆上数年。
书院的管理很严格,读书也很辛苦。
一般说来,常人修圣人之道,六岁便要开始断文识字,八岁始读《大学》,《中庸》,树立基础三观。十岁读《论语》,《孟子》,建设深度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读《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建设高阶世界观。
而那些只想走走过场的官宦人家,大都会采取折中的方法。
起初,就在私塾接受启蒙和中层教育,等到十三,四岁的样子,再送孩子进入书院继续深造。
徐长安原主走的也的是这条路。
于是,有了“学习基础”
的原主,一入书院,便进了这第三层的“格致堂”
。
三年后,原主还被困在这第三层里,直到被他的魂魄所替代。
书院授课,极少再单独讲经说典,除了必要的理论,更多还是在于对学子学习过程中的启与指导。
徐长安也曾想要改变这个不上不下的尴尬状态。
只是无论他如何努力,哪怕有强记忆力的加持,但在学习方面,总有着一种天生的无力之感,时时困扰着他的身心。。。。。。
也不多,好像就那么一点点,但也足以让他的努力付之东流。
他也不大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八月的升楼考试又会怎样呢?猛然想起这个问题,他忍不住叹了口气,声音大了些,以至于周围的人都奇怪地看着他。
下课了。
收好书袋,一个胖乎乎的家伙窜过来,一把揽住他的肩膀:“听说你昨天在鹿鸣居,点了一个老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