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皇帝这样说,侯璟当即答道:“陛下,有事您吩咐就是,臣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是这样,安西行都司都指挥使空出来了,朕打算让你去代掌相关事务,你意下如何?”
都指挥使为从三品,但行都司都指挥使为都督佥事兼任,所以高配为正三品官。
且武官内有规矩,只有担任过行都司都指挥使,才能升任更高一级的都督同知。
眼下侯璟为从三品武官,正常来说他该先升正三品,然后被授予某君都督府都督佥事,执掌京营某营几年后,才有执掌行都司的资格。
此刻,朱景洪直接让他去西北主事,即便只是代掌职权,也不称得上是破格提拔。
“臣……臣唯恐处事不周,耽搁了陛下的大事!”
侯璟面带惶恐。
他这份惶恐不是作伪,行都司之所以会被高配,就是因面对的形势复杂,处理起来要棘手得多。
侯璟就怕自己处理不好误事,所以心感惶恐非常正常。
“西北当前还算安定,你不必太过担忧,刀枪里滚出来的人,怎么还未战先怯了!”
朱景洪面带微笑。
虽然他实际控制了军政大权,但在高级将领中缺乏嫡系将领,为此他当然要做出改变。
第一个是侯璟,接下来便是石崇、王杰等亲信,而这些人都当前都在关键位置上,替朱景洪掌管着军队。
对侯璟一番教训后,后者自是遵旨而行,应下了代掌安西行都司的差事。
而正式委任还需一段时日,到时候朱景洪还会另做交代,尤其是关于外藩和敌国的一些事。
转眼又是几天过去,八月初一朱景洪在行宫举行朝会,本该是大朝会的规制因现场条件所限改为常朝,说的也只是些常规事务。
当然,说常规也不太常规,朝会上还是议了件大事。
在新科状元,现任翰林院修撰冯渊提奏下,朱景洪正式下旨设立皇家天工院,用来安置于国有大功的匠人们。
相关内设安排,比如匠人们的分级、品级、俸禄,朱景洪都让冯渊来拟定,用以鼓励匠人们再创新功。
这些年,在朱景洪的推动下,这些匠人们在火药、火枪、火炮,以及一些其他工具器物的制造上,都有了非常可观的进步和展,这支撑着大明在技术上不弱于西方。
只不过,这些人的待遇没有制度保证,冯渊的提奏算是堵上了这个缺口。
皇家天工院,听着就让人觉得有排面,这必将极大提高匠人的社会地位,让他们更有激情投入到研究中。
而之所以要加上皇家二字,为的是堵住文官们的悠悠之口,毕竟一切花销走的都是内库银子。
本该修书储才的冯渊,快得到了第一个正经差事,让他暂时跳出了翰林院这个牢笼,可以真正做点儿实事了。
没错,文官们视若甘霖的翰林院,对冯渊而言却如龙潭虎穴,主要原因是他被破格点为状元,以及他那离经叛道的文章,得罪了翰林院的全体同僚。
在一个周围人没好脸色的地方,干自己并不喜欢做的事,这确实是一种煎熬。
所以这在下朝后,冯渊吟出了那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的名句。
冯渊此时有得忙了,而下了朝的朱景洪也很忙,忙着跟自己小老婆兼小姨子嬉戏。
“再喊一声!”
“不嘛!”
殿内池中,朱景洪怀抱着宝琴,感受着池水的凉爽,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不叫我就走了,往后两个月都不来了!”
“不行,这么人呢,皇后娘娘知道了会不高兴!”
拿捏着宝琴,朱景洪安慰道:“她怎么就不高兴了?再说了,即便她不高兴,你也是她妹妹,至多不过说你两句而已,难不成还能吃了你?”
“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