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正轻捻胡须。“副相在外许久,朝廷该派新任江西转运使了,也好将副相换回来。”
赵汝愚说“臣一人掌尚书令职,的确有些力不从心。若是范大人能尽快回京,则是最好。”
赵盏说“尚书令的工作繁重,赵大人要掌管六部,还需要负责户部日常,的确是辛苦了。既然议案提出来,咱们现在就商议人选,看看谁能接任江西转运使。最好今天敲定,尽快安排。江西刚刚经历旱灾,这个主官需慎重选择。”
议论少许。王淮说“臣举荐一人。”
赵盏说“王相举荐的人一定不会错,请讲。”
王淮说“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集儒学之大成,又是江西人,再合适不过了。臣推荐。。。”
赵盏忙道“王相,我忽然想到一个人。能不能让我先说。”
王淮错愕,还是道“太子既然有人选,自是太子先说。”
赵盏说“我举荐前台州知府唐仲友任江西转运使。”
就像是一个重磅炸弹扔进了水中,本该炸开,却成了哑弹。众人均不出声,许久的沉默。谁都听得出来王淮举荐的人就是朱熹。而赵盏偏偏拦住了王淮的话,举荐了唐仲友。朱熹和唐仲友之间可是有仇,赵盏显然不愿用朱熹,而且态度坚定。相比来说,多数人都偏向朱熹。虽都是宰执,敢直接顶撞太子而太子不气恼的只有赵雄。眼神自然全落在了赵雄身上。赵雄低头翻阅折子,淡淡的说“议事本需直言不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过后太子亦不会计较。”
王淮犹豫了会儿。“臣以为朱熹比唐仲友更合适。”
周必大说“臣附议。”
赵盏说“我却认为唐仲友更合适。”
他问留正“枢相以为如何?”
留正答道“臣认为二人皆能胜任。”
赵盏说“枢相也开始左右逢源,谁都不得罪了。”
不追问留正,转而问赵汝愚“副相的意思?”
赵汝愚答道“朱子名气极大,若是能接任江西转运使,或许更能稳定民心。”
赵盏心说“若是票拟,我的票数一定不够。可一路主官,不能不议。我何尝不想用朱熹呢?可我始终都有顾忌。”
众宰执都等着赵盏话,难免惴惴不安。赵盏喝了几口茶,将茶杯交给文书,文书去续了热水。赵盏这才说“大家未必听过这样一种观点。比如徽宗。他不论是做画家,书法家,诗人词人,还是园林家,都会有一番巨大的成就,名垂青史。偏偏不适合做皇帝,偏偏他就是皇帝。最终导致国破,身死异乡。比如仁宗,他做别的或许都难有太大成就,偏偏他适合做皇帝,进而开辟出一番盛世景象。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朱子大才,适合专心着书讲学,未必适合进入官场。我们将他强拉进官场,管理诸多事务,劳心分神,未必是好事。孔子孟子这样的圣人,创建儒学,桃李满天下。要是他们做了官,做了大官,说不定就没有儒家了。”
周必大说“臣以为是太子多虑了。朱熹此时仍有官职。他为官清廉,颇得百姓赞扬。以朱子才学,一路转运使未必会耽搁了其他事。”
赵雄说“转运使掌管全省事务,何况江西要灾后重建,增加人口,恢复农桑。每日不眠不休未必能够做好,岂能不耽搁其他事?”
周必大顿了顿。“国家为重,专心治理,暂时放下论学未尝不可。”
赵雄说“既然提出了两个人选,那就要商议谁更加合适,诸多因素皆要考量。朝廷选派封疆大吏,要看治理能力,而不是才学深浅。何况,论才学唐仲友未必逊色太多。”
周必大说“治理能力自是要考量,才学同样重要。尤其人品德行,更加重要。当年唐仲友私自为营妓落籍,官员与风尘女有了瓜葛,已是有损风化。怎能再行起用?”
赵盏轻咳一声,留正忙道“子充请慎言。”
赵盏说“忠言逆耳,可以说,我听得进去。可凡事要讲道理。唐仲友一事已过去,由岳霖亲自审理结案。具体如何,如果您想听,可以立刻传岳大人来此亲自解释。”
周必大也觉说多了。“不用麻烦岳大人,臣记得当时的判决。官家也曾过问,臣并无异议。”
赵盏说“我知道您和朱熹关系好,我也不敢否认他的才学。但我不认为他是可以治国的大才,治理一州一县或许能够胜任。治理一省一路,怕是没多大把握。”
王淮说“唐仲友与臣是同乡,且臣的儿子娶了唐仲友的女儿,两家有姻亲。太子与臣的举荐人选不同,臣想多说几句。”
赵盏说“所谓举贤不避亲,请王相直言。”
王淮说“臣以为,二人都能胜任。至于太子说朱熹治理一省一路未必能做得好,但太子所言并无根据。要论经验,唐仲友任过知州,亦无治理一省的经验。既然可以治理好一州一县,未必不能治理好一省一路。”
赵盏说“江西的事太大,我不能让人去那练手。唐仲友至少还做过知州。”
王淮说“朱熹也做过知州,还做过巡抚使。”
赵盏沉默不言,王淮也不说话。赵盏说“王相请继续讲。”
王淮说“朱熹是江西人,治理家乡岂能不尽心竭力?朱子名扬四海,江西文化昌盛。大灾之后,恢复人口耕地固然重要,兴盛文化,同样重要。以朱子名气,能吸引各地学子迁居江西,百利无一害。”
他接着说“最关键的,让唐仲友主管江西,两人必定水火难容。转运使不能得到当地文人士子的支持,必定阻碍重重,如何才能治理好呢?太子此举,颇为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