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佺期放下一桩心事,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道:“杨某在洛阳数年,撰有《洛阳图》一册,记录了洛阳城的地理风俗,还请郗公雅正。”
侍女将书册奉与郗恢,郗恢翻看了几下,笑道:“杨家以《尚书》传家,佺期不忘祖志,军旅之余还能撰书立说,令人生佩。”
杨佺期叹道:“先人之志焉敢或忘。杨家过江之后,先父与杨某皆不过四品,其余族人更多沦为下品,实乃杨家恨事。先父临终之时念念不忘叮嘱重振杨家声誉,佺期实是有愧先人。”
看着杨佺期满面戚容,郗恢安慰道:“杨家过江稍晚,朝庭已然议定品阶,要想变动牵连甚广,当徐徐图之。”
其实郗恢心知肚明,杨家过江太晚、婚宦失类,加上杨家曾效力桓温,被朝庭视为桓氏一系,怎么可能让杨家升品。
杨佺期亦知此事甚难,父亲杨亮在世时每隔三年便要向吏部奏疏申诉,希望能将杨家升品,可是直至身逝亦未能如愿。
自己坐镇洛阳,因功晋封龙骧将军,原想再立些功劳能让杨家升品,谁知兵败被贬,辛苦得来的龙骧将军称号化为乌有,升品之事不知何时才有指望。
长叹一声,杨佺期低头饮茶,只觉满口苦涩。
郗恢指着杨安玄三人道:“杨家七世名德,人才辈出,佺期坐镇野,定能建功立业为天子所重。更何况家有三虎,重振家声指日可待。”
杨佺期脸露微笑,道:“郗公过誉了,明年定品犬子还望郗公多加照应。”
九品中正制选官,州推选大中正一人,再由大中正推举出郡中正(小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定品级,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评议结果呈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进行官吏的授予、升迁或罢黜。
只是到了现在变成几乎全以家世来定品级,故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之说。
明年便是三年一次的定品之年,身为雍州刺史的郗恢是朝庭推举的大中正,若能得他青眼相加,对杨家来说是改变命运的良机。
杨佺期心中忐忑,安深定五品升品不易;安远太元十六年定在六品,恐怕亦难升品;安玄明年正好到了定品的年纪,郗公对他颇有好感,说不定能定为四品,若能破格定在三品以上,家族振兴便有望了。
郗恢摇动麈尾,对杨佺期的渴求不置可否。他虽然是大中正,但定品看得是家世郡望,天子命贾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3),收藏于秘府,以此书作为区分士庶品阶、选官论人通婚的依据,杨家被认为是四品兵家子,要想脱颖而出几无可能。
不过,王朝尚有兴替,门阀亦有变更,当年兴盛一时的庾家现在不过徒有其名,若是杨家三子中有卓尔不群之人,自己不妨提携一番,也不失为佳话。
想到这里,郗恢笑道:“夫子曾问志于弟子,老夫想问问三位贤侄志向为何?”
郗恢兴之所至、随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口问,杨安深等人却不敢等闲视之。郗恢是定品的大中正,一言决人浮沉,若能在他心目中留下印象,来年升品、定品大有好处。
杨佺期放下茶碗,沉声道:“郗公有问,你们想好了再答。”
杨安深是大哥,略吟片刻,先行拱手礼道:“郗公,安深自知才疏学浅,唯有勤学苦读、不堕家声,勤于王事、竭尽忠诚,为朝庭效命。”
郗恢点点头,在心中给出“守成”
的评语,微笑道:“杨家乃积德之门,贤侄为国尽忠,定能仿效先祖,光大门楣。”
杨安深话音刚落,杨安远迫不急待地慨声道:“衣冠南渡、天下不宁,小子愿率铁骑扫平北戎,重整大晋河山,还都洛阳。”
又是一个桓元子,郗恢心中不以为然,朝庭东渡将近百年,期间多次北伐失利,还都洛阳岂是一个黄口小儿随口所说。
手中麈尾一摆,郗恢淡淡地道:“也罢,年少锐气可嘉。”
杨安玄留意着郗恢神情,大哥守成、二哥激进都说过了,郗恢面色平淡,显然皆不合心意。
想来也是,郗恢历任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太子右卫率、雍州刺史等职,期间做过山平郡中正,考查过不少俊杰,这样的言语听过太多。
晋人好清谈,要打动郗恢唯有出奇致胜。杨安玄组织了一下言语,开口道:“郗公,安玄无大志,愿学杯中茶,浮沉随意,苦甘随缘,唯求馨香不变。”
郗恢一愣,品味片刻,纵声笑道:“妙哉斯言。”
…………
从栖心堂出来,杨佺期和杨安深都一脸喜色,杨安远对杨安玄又羡又妒,老三真是好命,投了郗刺史的缘法,来年定品定然大有好处。
杨安玄表情淡淡,心中想着找什么借口去见胡藩。自己的做法显得急切,可是不急不行,在栖心堂中杨佺期已向郗恢辞行,准备明日便返回棘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