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龙寺返回后,刘禅不敢再耽搁,便立刻上了马车,继续前行。
其实整个过程也没过一刻钟,但刘禅此刻的心中却如同经历了百余年的沧桑。他让唐姬去了何太后的车驾,又邀请孔融与他同车而行。
马车上,刘禅深深地陷入一阵沉思之中。他忘不了那山河破碎的模样,忘不了那一幕幕惨绝人寰的画面。
“难道那鹤童颜的老道,将我用仙法传送过来,是为了拯救这个世界?”
刘禅心中如此想道。“我又该如何来拯救这个世界?”
他自然知道大汉帝国的最终结局。在历尽几十年的纷争之后,那毫不起眼的司马氏最终窃取了天下。
魏、蜀、吴三国,合归于晋。而晋之后,又会是谁的天下呢?刘禅他不知道。
他只知道,曾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想让王权永固的愿望,会再一次落空。在这条独尊儒术的道路上,依旧难以逾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这座巍巍大山。
刘禅心中更加疑惑了。他缓缓开口,向正在车内闭目养神的孔融问道:“文举,儒家的道,究竟是什么?”
“儒家之道?”
孔融似乎被弘农王的这个问题,问了个猝不及防。也对他如此突兀的一问,颇为不解。“殿下何故有此一问?”
“昔日,武帝尊儒学为唯一国策,以为用儒道来引导士族,便能开万世之太平,不料百年之后,就有王莽篡汉,天下大乱。幸有光武中兴,力挽狂澜,然而,传至今也不过百余年,却又有黄巾之乱,董卓篡权,乱世将至。”
“适才,大殿之内,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如地狱一般的乱世,降临在这片土地上,其所过之处山河破碎,尸横遍野,惨不忍睹!因而才有此一问。我们信奉的儒家之道,究竟是什么?为何不能永保太平?”
前世今生的记忆交织,令刘禅十分渴望知道这个答案。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样的呐喊,为何不过百余年,就被淹没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势之中。
身为儒家圣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从小博览儒家经典的孔融,听了弘农王刘禅所说,又感受了当下弘农王与自己这窘迫的处境,同样的困惑涌向心头,也让他陷入深深的沉思。
大汉帝国独尊儒术三百余年,如今却落得一个风雨飘摇,分崩离析,气数将尽的局面。难道真的是因为儒道?孔融不敢去想。
整个大汉的局势,为何与儒道所提倡的背道而驰。
大汉独尊儒术三百余年,得到了些什么?
儒家养士三百余年,其道又是什么?
是仁爱?
孔融先想到的,是这两个字,所谓仁者“爱人”
而“亲仁”
,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的人,并亲近有仁德之人。
但黄巾肆虐,直到现在都未曾平息,那些原本应该“被爱”
的人,却高举大旗,造了这群“仁者”
的反。
为富不仁,为官不仁者,比比皆是。想到此处,孔融终究未能说出口。
是三纲五常?
昔日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就是,君主要谨守君道,臣子要恪守臣道,做父亲的,要尽父道,做儿子,要尽子道。
而五常,自然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的道德准则。
按理这一连串的行为准则下来,不应该是君臣相得,父慈子孝,夫唱妻随,有仁、守义、知礼、明智、诚信,天下一派祥和的景象吗?
然而,正好相反,大汉三百年以来,却屡屡有奸臣当道,祸乱纲常,外戚干政,最后导致皇权孱弱不堪,底层民众苦不堪言。
孔融望向一旁的刘禅,这位弘农王昔日被废黜帝位的画面,那满朝文武噤若寒蝉的模样,所谓的伦理纲常,竟抵不住三千西凉,可悲可叹!
又或者是,忠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