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个世界里,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已经接近了尾声。
唐军野战主力由仆固怀恩率领,已经深入河北,正在收复各地。
然而,大唐过于信任与吐蕃的和约,在长安周边地区的机动兵力,只有渭北行营2000人。
让唐代宗和一众朝臣,没有料到的是,吐蕃撕毁了和平约定,大军走下高原,趁着大唐最虚弱的时候,发起了攻击。
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吐蕃军长驱直入,于763年11月18日攻入了长安。
入城之后,吐蕃军主帅马重英宣布『祭喃』。
所谓『祭喃』,便是吐蕃部族之间互相攻伐,一方落败之后,获胜的一方有权从败者属地上,夺取、毁坏、处置包括人、房屋、牛羊在内的一切财物。
包括《资治通鉴》在内的正史,无人敢记载长安『祭喃』的惨状,倒是有长安僧人,曾经在个人的往事录中,寥寥数语,提及了长安被吐蕃占领后,近乎地狱一般的十五日:
“吐蕃士兵劫掠城中的官所和民房,不管是什么财货,哪怕是民间的锅碗瓢盆,都不放过;城中男女老少,只要是能够行动的,都被割去舌头,再被吐蕃军掳为奴隶,最后像驱赶牲口一样,带走了他们;城中大火数日不歇,无数楼台阁宇,被付之一炬;城中川流和湖泊,被尸体堵住了渠口,血水漫长,淹过了堤坝,将坊街的地面染成鲜红,数月不得褪色。”
吐蕃军未入长安之前,安禄山麾下的河北乱军,虽然也在长安城内展开屠杀和清洗,但保留了城中的政务和民生基础,人口虽然锐减,钱粮虽然转移,但整个城市勉强还能正常运转。
然而,吐蕃人来了之后,长安城中的财富,无论官产、门阀还是民财,几乎是以扒地皮的方式被掠夺一空,城中不仅青壮人口被掳走,而是但凡能够劳作的人丁,哪怕年幼的孩童,也全部被当做奴隶迁出,只余下老弱病残,缺衣少食,慢慢等死。
与此同时,郭子仪率领二十骑,又在关中收拢四千唐军,与吐蕃军周旋,最后与鄜延节度使白孝德的一万二千援军,以及镇西节度使马璘的两万军队一起,这才最终击退了吐蕃军。
而在这个世界中,知晓历史的周钧,在与南唐、燕国作战时,也时刻在防备着高原上的吐蕃人。
早在郭子仪出兵南征之前,周钧就与前者商议,如果吐蕃军倾巢出动,在不影响南征的前提下,多少军队可以起到制衡的作用?
郭子仪经过推算,给出了八万这个数字。
周钧当时思索,历史上的郭子仪,仅仅靠着二十骑兵和四千败卒,就能和吐蕃大军周旋,最终又靠着三万两千援军配合,就能击败吐蕃军,收复长安。
();() 那么郭子仪现在说的八万军队,就能制衡吐蕃,应当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数字。
但是,当时的周钧,在评估敌我战力的时候,却忘记了一些很重要的事实。
首先,原本历史上领兵与吐蕃军作战的人,乃是被授予关内副元帅之职的郭子仪。
那个时候的郭子仪,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在军中,威望都无人可及。
正因如此,不仅是白孝德、马璘都心甘情愿的供郭子仪驱使,长安附近的州县主官,更是全力支持,一心抵抗吐蕃。
在这样的情况下,郭子仪才能凭借四千残兵与吐蕃军周旋,再靠着三万援军击退吐蕃军。
然而,在这个世界中,郭子仪所说的八万唐军,可以制衡吐蕃,其前提是政令相通,更多的是一种理想状态。
但现实是,廓州、太和关和凤翔关的唐军,各自驻守,彼此之间并没有上下级的从属关系,缺少统一调动。
唐军虽然有八万,但却分成三地,不仅无法统一调动,反而因为争功,数次中了吐蕃军的计谋。最终使得长安门前的三道防线,被个个攻破。
而附近的那些州县,更是抱着独善其身的想法,不愿支援,使得战局一再糜烂。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这个世界中的吐蕃军主将,不是历史上那个好大喜功、缺乏谋虑的马重英,而是心思缜密、计谋老道的论钦陵后人桑赤若,再加上山隗军这只特殊部队,造成两个世界的吐蕃军战力,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所以,唐军虽然有八万之众,但却败的极快。
如果不是左相高适拼死相护;如果不是周钧谨慎,在安排了八万大军之外,还秘密调动了安西北庭军队;如果不是燧发火枪技术,得到突破,并完成了列装;如果随军谋臣不是孔攸……
恐怕,长安这一次依旧是在劫难逃……
唐军与吐蕃军谈判之后,孔攸回到了中军大帐。
郭昕此时正在安排部队布防,见孔攸回来,迎上来问道:“中丞见到了吐蕃大论?”
孔攸点头说道:“桑赤若此人倘若不除,他日必定成为我朝的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