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演员正从头开始,完整演一遍《哈姆雷特》。张俊秋坐在剧场第一排,戴眼睛观看。温宁安悄声坐她旁边位置,“张导。”
张俊秋点一下头,“身体如何?”
“还可以。”
温宁安陪张俊秋看完这部两个半小时的戏,演员对着空荡的剧场谢幕、再离场。
期间张俊秋没抬过头,专注读一篇表演论文,是关于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提出的戏剧理论,“间离化效果”
。
张俊秋是这位德国戏剧大师的拥护者。
温宁安记得张俊秋在访谈中说过,她认为观众应当与剧情中人物保持距离,不要让观众代入角色本身,而是让他们清楚意识到,他们正在看戏,只对剧中人物和事件进行思考讨论。
张俊秋不仅主张戏剧陌生化,在表演理论方面,她偏好表现派,而不是国内戏剧影视教育届推崇的体验派。
所谓体验派,是让演员全身心投入角色,想角色之所想,把自己化为角色本身。
许多艺术表演院校的课堂,把前苏联戏剧家斯塔尼斯拉夫斯基的训练方法奉为圭臬,要求演员“体验并成为”
,而张俊秋是小部分的那批表现派。
表现派的主张中,演员始终清醒理智,用精心设计的技术表达,带动观众投入。
温宁安与张俊秋观点相似,所以当初下定决心进剧团,哪怕是个彩排助理。
张俊秋合上本子,摘掉眼镜,“宁安,你觉得一个演员能走到的高度,由什么因素决定?”
既然赞同表现派,温宁安的回答自然是:“表演动作精准化的设计。”
张俊秋没说对错,“过于注重动作设计,未免匠气重,就算是表现派,也有推敲人物内心的步骤。”
她话锋一转,“我看过你的表演视频,确实存在匠气重的问题,这是正常的。”
温宁安英国上学时的老师评价过类似的话,说她的表演模式,“富有技巧,流于虚浮”
。
张俊秋盖上水笔,“这个问题,巡演结束我慢慢和你说。”
见导演起身,温宁安也跟着起来,彩排即将进行第二轮,演员准备就位,陈竹忽然进来,身后跟着两个穿制式服装的甜品店店员,每人左右手各拎一大袋透明打包盒。
“竹子,今天谁请吃的下午茶啊?”
舞台上,“哈姆雷特”
大声问。
陈竹有些摸不着头脑,“剧团大金主,西港集团送的。”
温宁安听到西港,朝外卖袋看去,Logo是一家很有名的布朗尼蛋糕店。
陈竹指挥店员,让把分装的小盒蛋糕依次排放在舞台旁的桌面,供其他人自取。温宁安取了一块,打开塑料盒,镶坚果的正方形布朗尼,表面淋了层白霜,看就松软绵密。
“张导,你要一块吗?”
陈竹问。
“不用,我不喜欢巧克力。”
温宁安抿了两小口,拿起手机。
【不是安宁:你定的布朗尼?】
【秦昭序:喜欢吗?】
【不是安宁:喜欢,谢谢秦总,阳光普照全剧团。】
【秦昭序:不客气,剧团里有我的宝贝,普照其他人是顺便。】
两人重归于好,关系更上层楼,秦昭序仿佛打通某根哄温宁安的血脉,亲昵话张口就来。
温宁安关掉手机,埋头大口嚼布朗尼。
【秦昭序:不问我宝贝是谁吗。】
【不是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