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甥爷俩去南乡,这个年代的交通并不方便,大部分路程要靠走。
他们得先坐长途过路车,坐到县城。县城是个大站,等到站下车,后面的路,全靠走。
姚家大队和苏家大队所在的公社,叫宁庄公社。
在两个大队西边和西岭之间,正好有条沥青路国道经过,这条国道一路往南,把公社分成东西两大块。
以前分别叫宁东村,和宁西村,后来改了,变成了宁东大队和宁西大队。
这家住公社,也并非都是有工作的城里人,只是公家单位多了,多了些端铁饭碗的人,大部分还都是打渔种地晒盐的老百姓。
这条国道,好像是个天然的分界线,大部分渔业队住在国道以东,种地的农业大队住在国道以西。
再往南过了曲安公社和几个自然村,就到了田港县城。
爷俩要想搭上过路车,得沿着沥青公路一路往南走,走走停停,不时看着后面有没有车来,有车来了,就停下来,拼命挥手,才能坐上车。
这乡下地方,可没什么站点。
姚倩心里轻松了,跟苏小舅说着话,或者说被小舅考问知识点更准确,时间倒是过得快。
等说完了几个知识点,又听小舅讲了几个例子,正好也走过了公社,坐上了车。
这过路的长途车,是往南去市里火车站的,上车要看介绍信。
苏小舅开出的介绍信上,是往南乡买柴草。
初夏时节,正好过了双抢,这个时候夏种都过了,正好出门买柴草,理由再合适不过了。
一路过了县城,等到全靠走的时候,姚倩不免担心:“小舅,您认识这些路?咱爷俩可别走错了。”
她想快点见到这位董婆婆。
因为她想知道,这位会用祝由术救人的大善人董婆婆,到底是不是她前世的婆婆。
苏小舅笑:“错不了。小舅来过好几次了。”
苏小舅接着道:“大家都喊她董婆婆,那是因为她救了不少小孩。”
这董婆婆年轻的时候,偶然得了个机缘,学会了一些治病救人的咒语。
私下里,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便传开了,南乡有个神通广大的董神婆。
可是后来时代变了,再这么叫,就是搞封建迷信,属于被打击的范围,自然就没人敢这么叫了。
于是这称呼,就从“董神婆”
,演变成了“董婆婆”
。
乍一听,这称呼没什么问题,可懂得人都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不然四十出头的中年女人,被人喊成“婆婆”
,挺奇怪的。
苏小舅说完董婆婆的称呼由来,又提到一事:“说起来,咱家跟这董婆婆一家,还颇有些渊源。”
姚倩听到这话,连忙问:“什么渊源?”
苏小舅:“他们家也算你外公结的一个善缘。这是老早以前的事了。那时我大哥,你大舅都还是小不点。”
姚倩想掰手指:“这得多早啊,四五十年以前?”
苏小舅:“差不多吧,你外公每次说些往事,都不爱说日子。问他,他还不高兴,说什么‘又不是修史,记日子干嘛?’。真是倔老头一个!”
姚倩笑:“小舅,您别卖关子了,到底跟董婆婆一家,是个什么渊源?”
苏小舅说:“你外公年轻时,每年都要出门访友,就是去找他的旧日同窗,其实,我觉得吧,你外公就是在家里憋坏了,想出去找人吹牛。读书人嘛,一起骂骂时运不济什么的!”
姚倩忍不住:“小舅,你是看到外公不在眼前,才敢这么说吧?”
苏小舅也笑:“不过,反正那时,家里算是薄有田产,他那点出门的路费,还是出得起的。”